楠木軒

還記得那個“哈佛女孩劉亦婷”嗎?曾被捧為教育典範,如今咋樣了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無論哪一行,都需要職業的技能。天才總應該伴隨着那種導向一個目標的有頭腦的不間斷的練習,沒有這一點,甚至連最幸運的才能,也會無影無蹤地消失。 —— 德拉克羅瓦

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戴叔倫

現在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煩人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會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外留學,國家也增加了不少的留學生,國外大學也是非常多的,但是要我們一般人去説無非也就知道牛津、哈佛、劍橋這種舉世聞名的名牌院校,能夠進入這樣的學校唸書光光靠金錢是遠不夠的,還需要傑出的表現,自身要很優秀才行。

有很多留學外國的高材生畢業後都選擇回國效力,可是在20年前有這麼一位出國留學的女孩,曾經下定決心要回國效力,但是卻留在了美國結婚生子,她就是劉亦婷,一個曾經轟動一時的教育典範,模範學霸,被人們稱作是“哈佛女孩”,在她的身上又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

以優秀成績被哈佛特招,下定決心要回國效力

在20多年前的1999年,那個年代的學歷證書還是非常有價值的,能夠上一個一般的大學都是讓一個普通家庭欣喜若狂的事,更不要説是像哈佛這樣的國際一流大學,更是很多青年學子想都不敢想的夢想。

在成都就有一個80後女孩在那個年代一時間名聲大噪,是因為她當時被哈佛大學以全額獎學金特招入校。

這個消息一出,幾乎在這個城市裏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在當時對於國外訊息人們還是比較少知道的年代,人們都對這件事津津樂道,不少新聞媒體也抓住了這個熱點消息,不惜餘力地大家吹捧和宣傳,人們都開始稱呼她為“哈佛女孩”。

哈佛大學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哈佛大學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目前來説哈佛大學是位列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第一的學校,可想而知能被這樣一座世界著名大學特招入校的學生是何等的優秀。

而被這樣的學校招收時,劉亦婷的家人曾説劉亦婷曾經在日記中表露她希望祖國可以富強起來,對於祖國的落後她十分傷心,希望自己可以通過出國深造、學成歸來後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還表示可以建設自己的祖國是她定下的目標和自己必須完成的使命,一字一句懇切肺腑,讓人們都為之動容。

父母精心培養,劉亦婷出名後父母出書炒作

劉亦婷的家庭條件就要比一般家庭優越的多,她的母親劉衞華和繼父張欣武也都是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劉亦婷的父母依據自己的能力可以獲得一般家庭找不到的訊息和渠道。

那時候上學大家都覺得可以考到北大清華、交大政大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可是劉亦婷以全額獎學金特招國外大學,可以説在一定程度上也打開了很多家長的認知,也讓很多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家長開始想盡辦法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第二個劉亦婷。

新聞一出劉亦婷備受關注,這對身在出版社的母親劉衞華彷彿提示了一把,她決定藉着劉亦婷的熱度再將女兒向上推一把,劉亦婷母親認為自己對女兒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而且自己應該可以説是幫助女兒得到了今天的成績。

常年在編輯社工作的她對於出書流程非常熟悉,更是明白大眾的喜好是什麼,於是便寫了一本名為《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書。

果然此書一出,立刻受到了廣大家長的喜愛,很快就脱銷了,書中很詳細地描述了劉亦婷的學習方式,他們對於劉亦婷的教育方式,甚至精細到劉亦婷是如何作息生活的。這讓不少家長都如獲至寶,紛紛跟風效仿起來。

我們現在去看這本書,就會覺得簡直荒謬至極,書中寫的教育方法並不適合於教育孩子和學生,甚至可以説是在變相地懲罰孩子,讓孩子高強度集中甚至不允許休息地學習,還用“手握冰塊”等等這種方法去加強孩子的意志力,這要是放在現代社會完全可以去告她,可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家長們都對劉亦婷眼紅到一定程度,根本不顧及自己孩子的感受,這在無數的孩子心裏都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教育應該是培養孩子和發展孩子的能力,應該採用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世界上還沒有完全一樣的兩棵樹呢,對於所有孩子都實行一種教育,很明顯是不符合實際和規律的,現在家長也很多喜歡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人云亦云,這樣下去孩子只會有更多的反叛心理,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麼才是家長應該做的。

學成留美結婚生子,報效祖國成為空談

劉亦婷於1999年赴美國留學,2003年6月從哈佛大學本科應用數學與經濟專業畢業,劉亦婷制定了“先就業,再深造”的計劃,所以在同年的10月應聘到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工作,也準備繼續念研究生,之後她還換了公司,分別在百事可樂公司和一家對沖基金公司先後任職。

就在人們以為劉亦婷會學成歸國效力的時候,劉亦婷毅然決然地決定嫁給她當時哈佛的一位校友斯科特·桑布魯,斯科特是一位律師,這在外國也是非常有前景的職業,劉亦婷也過上了中產階級的富庶生活,再也沒有回國發展,曾經的報效祖國都變成了玩笑和空談,讓很多人氣憤不已。

如今國家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學生,也是希望可以將自己的國家建設的越來越好,無論走到哪裏,有了更強大的能力和本領,我認為還是應該回到家鄉出一份力,甚至現在有不少得不到外國人支持的優秀科學家都來為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作為中國人更是應該有着一片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