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安全健康教育,國外也有燃眉之急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環球時報記者 夏雪 紀雙城 張雪婷】教育部日前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其中更系統的性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受到廣大家長和網民的關注。近年來,不少國家教育部門愈發關注未成年的“社會教育”,讓他們除了文化課外,也要學會更多關於“做人”的知識。教育工作者也在研究,如何更合理地給學生們傳達那些敏感的內容。

韓國:反思課程“走形式”

校園暴力猖獗一直是韓國懸而未決且廣受關注的問題。自2004年頒佈《校園暴力預防及對策的相關法令》以來,韓國政府每年都會出台有關計劃及方案,不僅明確對施暴者的處理措施,還規定中小學生、教職工和家長必須每學期接受一次以上的校園暴力預防教育。

然而目前來看,這些預防教育的成效有限。韓國教育部2019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萬名韓國中小學生曾遭遇校園暴力,佔學生總數的1.6%,且該比率連續3年上升。中學生李同學表示:“所謂的預防教育課程就是老師給學生播放有關視頻,走個形式。教育內容很無聊,沒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對此,首爾市教育廳相關人士表示,“教育部門只能勸告學校多花時間和精力,實際教育課程是由學校決定並自主運營的。”韓國專家建議,“只有學生切身感受這些教育內容,才能促使他們進行實際思考和反省。”

不久前,“N號房”等震驚世人的青少年性犯罪事件被揭。根據韓國教育部2015年的《性教育標準案》,中小學生每年接受15個小時的性教育,課程從一年級開設至高三。然而在12年學生生涯中,由保健教師來教授專業性教育實際上只有4個小時,剩餘時間主要涉及急救、營養、運動等一般健康內容。不僅如此,性教育內容是由各學校參考教育部大綱後自行編制的。但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每個學校條件不同,教育質量下降的情況難以避免。

英國:兩性教育事不宜遲

英國教育機構對中小學生分4個學段,分別教授性知識、反毒品暴力、心理健康等內容。在性教育方面,第一個學段為5歲至7歲,這時學生心智發育還不健全,內容主要是瞭解身體特徵、學習互相尊重以及兩性交往技巧。第二個學段為7歲至11歲,此階段的學生將進入青春期,他們主要學習青春期生理、情感以及態度的變化,包括在性問題上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第三和第四階段分別為11歲至14歲和14歲至16歲。

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們,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極易受到不良信息影響。英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此前調查發現,超過1000名11歲至16歲的青少年受訪者中,有53%承認在網上看過色情內容,28%表示他們無意間看到,比如網站廣告,19%表示會特意去尋找。

至於反毒品教育,英國主要在中學階段開展,但教育部門的挫敗感很強。英格蘭和威爾士警方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底,當地就有超過2000起校園違禁藥品事件,有231起案件涉及11至14歲青少年,241起涉及15至16歲青少年,其餘涉及家長和學校職員。英國教育界表示“令人憂心”,而且被發現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在英國教育部門看來,無論是涉毒還是校園暴力,都和學生缺乏心理和兩性教育有關。據英國反暴力機構的調查,有50%的青少年曾遭暴力,30%的人每週會被欺凌。然而其中只有55%的人選擇尋求幫助。一些學生反映,他們遭遇的部分嘲笑來自於分化差異,比如男生穿圖案花哨的衣服,就會被同學嘲笑“這是女孩才會穿的衣服”。

為此,英國教育部從2020年9月開始,在小學階段開設“關係教育”、中學階段開設“關係和性教育”必修課。此外,所有學校要求開展“健康教育”。在開發和審查相關課程政策時,學校需要與家長協商,就家長建議作出合理規劃,教授方式最終將由學校決定。父母雖然有權讓中學階段的子女不接受部分性教育,但除非有特殊情況,孩子16歲之前最多隻能免除三個學期課程。

美國:遏制早孕現象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7年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美高中生中,有近40%的學生曾發生性關係,其中不少人並沒有採取保護措施。2017年,15-19歲懷孕的美國女性約為0.018%,雖然已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但美國依然擁有工業化國家中最高的未成年早孕率。

很多美國醫療和社會學專家對此表示擔憂。美國全國州議會會議認為,早孕帶來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這些學生很可能無法完成學業,未來大概率會成為貧困户,他們的後代也基本會墮入相同的歧途,其中還有各類疾病傳染的風險。美國“全國預防青少年和計劃外懷孕運動”團體估算,每年青少年早孕額外消耗94億美元的政府補貼;從1991年到2015年,美國早孕率下降了64%,為政府每年節省近40億美元。

正因為如此,美國教育部門越來越關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截至2020年,美國首都以及31個州都規定公立學校開展性教育。據《環球時報》記者查詢,大多數州為初一開始,也有學校更早。美國學生伊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他四年級就有正式的性教育課,老師播放講解女性生育的科普片,作業是讓大家回家給父母講學到的內容。雖然一開始很不好意思,但他的父母很自然又嚴肅地參與討論,“家長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與兩性關係息息相關的反毒品反暴力教育也是美國教育界關心的重點。華裔學生吳同學向記者介紹,他的小學從五年級開始開設相關課程,不僅要了解毒品的危害性,還學習了怎樣拒絕熟人的誘惑。“大家最後要交一篇反藥物濫用的論文,學校收集進行評獎,寫得最好的學生還在全校面前進行演講。”

不過,反毒教育也被一些專家質疑,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們來説,很多人原本對藥物並沒有認知,相關教育反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一些支持“藥物自由”的政客和商人也一直阻撓類似教育。多年來,美國各類教授反毒品課程的團體也在持續修改課綱,適配不斷更新的社會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