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舉制度的利弊分別是什麼 始於哪個朝代?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經典

科舉制度的利弊分別是什麼始於哪個朝代?科舉制度自從產生到它被廢除,存在一千三百多年,黑格爾曾説“存在即是合理”,既然科舉制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必然有它的優點。但不可否認,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此,科舉制也必然存在弊端。那麼科舉制服的利弊分別是什麼呢?

科舉制考官

科舉制度是隋文帝根據前朝歷代官員選拔制度的利弊創新的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是通過公平公正的考試方式選拔人才,這使得廣大有志青年有了施展才華的平台,同時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為皇帝直接任命,有利於皇權的集中,並且消除了魏晉時期世族大家把持朝政的威脅,鞏固了統治階級地位,促進國家安定統一。科舉制的優點還有就是因為它不限制參加科舉考試的對象,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讀書狂潮,促進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而且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不斷的豐富着中國文化。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每個朝代都有它的盛行的、巔峯的文學。科舉制度帶來的全民學習,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文壇巨匠,極大的充實了中國傳統文化。説過了科舉制度的利,那它的弊在何處呢?縱觀歷史,科舉制度的不斷髮展,到了明清即封建社會後期,政府採取八股取仕,科舉制的弊端就日益顯現。八股文,有着嚴格的固定格式,而且所考內容僅限於儒學經史,這些都嚴重束縛了考生的創新思想,成為鉗制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扼殺了創新能力。八股取仕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思想的進步,從而導致科學技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也使得中國從此落後於世界文明潮流。因此從科舉制度的利弊中看出,社會需要發展,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科舉制度也將會被取代。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製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呢?

科舉制圖片

關於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這個問題根據記載就知道是隋朝。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通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優秀人才。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動亂之後,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建立隋朝。國家建立了,要想它能夠運行下去,除了最高指揮官還需要眾多能人賢士,為國出謀劃策,這樣國家才能安定。但是鑑於九品中正制給國家帶來的危害,隋文帝決定以全新的制度選拔人才。

這樣,科舉制度誕生了。科舉制度就是國家組織大規模的考試以此來招募人才。科舉制度雖然是面對全國平民,但是它分為嚴格的鄉試、會試和殿試,優勝劣汰,所選拔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隋朝的安定與繁榮,並且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雖然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是它卻是在唐朝完善的。唐朝增加了明經和進士兩科,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增加了武舉考試,自此文武雙全,人才輩出。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

我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它的一套統治機構,機構裏的人才有的是沿襲前朝的人才選拔,也有的是自主創新建立一套新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度也是其中之一。

江南貢院圖片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那麼科舉制度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隋朝建立初期,因為是歷經長期戰火摧毀,國家要想安定平穩運行,迫切的需要選拔人才。但是隋文帝博古發現前朝前代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自己的利弊之處。世襲制不能選拔民間優秀人才;九品中正制初期可以為國募集人才,後期世族勢力擴大,嚴重影響阻礙了人才選拔,而且權力分散在士族大家中,不利於國家中央權力的集中。

而且正因為國家大權旁落士族手中,導致了國家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因此隋文帝決定通過一種全新的人才選拔制度為國家挑選棟樑之材。根據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創立了科舉取仕制,這也就是後來完善和發展的科舉制度。那麼,科舉制度的產生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嗎?科舉制度是國家組織考試,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高官貴族,只要有才華,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而且科舉制讓許多人才少了懷才不遇的愁怨。

而且通過科考選拔的人才,直接隸屬於中央管轄,很大程度上促進皇權更加集中。皇權集中,國家也能夠更加安定。這也是隋文帝當初選拔人才,為我所用的意願。鑑於上面的種種原因,科舉制應運而生,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度是我國隋朝時期由隋文帝建立體系,隋煬帝發展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它創立的標誌是設置了進士科,當時的科舉制度的考核標準還不是很完善,主要分為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這裏的進士科就是現在所説的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圖片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設置了進士科,跟隨一起建立的還有秀才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察的是經學和時事實務政策,而進士科除了要考這兩門之外還要考的還有詩詞歌賦,也就是被選拔者的文化素養,也就是説在三科之中進士科的難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選上就意味着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人選作進士科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原因。

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隨着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進士科也是緊跟着科舉制度的變化而發展的。隋唐時期的進士科特別受重視,尤其是在唐代的時候。因為進士科的難度最大、選拔人數較少,所以被選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視的,進士科也就成為了三科之首。到了宋朝的時候進士科演變成為了科舉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過考試必須要通過由皇上主持的殿試,最終能否成為第一全憑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見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進士科的發展也是緊跟着科舉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科舉制度是誰廢除的

關於科舉制度是誰廢除的這個問題不難。史書上記載:“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一紙詔書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1905年是光緒三十一年間,但是光緒皇帝在位期間,清政府的朝政是慈禧太后把持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左右着朝廷決策的走向。所以間接的可以説,科舉制是慈禧太后廢除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可以讓頑固不化的老太后頒佈這一指令呢?

慈禧太后圖片

清政府後期,科舉制八股取仕的弊端日益顯現。這個時期因為國門被迫打開,外來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近現代思想衝擊着國民的頭腦。一些博識之人考察國外的國家機構,政府體制,學術民風,得出結論:要想在使得中國富強起來,除了要學習外國的科學技術,還要從根本上摒除國人落後迂腐的思想,這就意味着建立近現代教育提上日程了。教育是一個民族的立根之本,尤其現代化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培養新時期人才。因此在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提出廢科舉,廢除八股取仕,建立新式學堂、新式學校,受到光緒皇帝大力支持。可惜的是光緒帝沒有實權,維新變法只維持了一百零三天就失敗了,改革的措施也成了泡影。

清政府繼續以科舉制度選拔官吏。但是廢除科舉的呼聲更加迫切。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失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更加激化。這時,慈禧太后被迫實施了清末新政舉措,但是,新政只是慈禧太后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打出的幌子,並沒有真正運行。也因此使得矛盾激化更加劇烈,廢科舉,停八股,設立新式學堂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在1905年9月初,迫於朝廷重臣的聯名上書請求,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佈昭令廢除科舉,宣告了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

所以説關於科舉制度是誰廢除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