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帝國之間的對弈,馳騁歐亞大陸的俄國在克里米亞慘敗
從19世紀開始就一直存在着東方問題,所謂東方指的是西歐國家眼中的奧斯曼帝國所屬的領土,而東方問題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774年制定的《凱納吉條約》,結束時已經到了1923年的《洛桑條約》,
整個19世紀中這個問題就一直籠罩在歐洲地區,而且總是會不經意就會造成影響。奧斯曼帝國處在歐亞非交匯地帶,但是歐洲列強從來沒有把奧斯曼帝國看成一個歐洲國家,這個國家在擴張時就存在多宗教、多民族、多結構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以後紛爭的隱患,隨着俄國的逐漸擴張強大,奧斯曼帝國開始將俄國當做自己最大的敵人。
奧斯曼帝國不僅面對着日益強大的俄國,還要面對歐洲列強,而且這些國家其實早就對奧斯曼帝國虎視眈眈,只是各國無法達成合理分配奧斯曼帝國的協定。拿破崙的侄子波拿巴在奪取了法國革命的果實之後,又聲稱要重繪歐洲地圖,言外之意就是要採取手段奪取其他國家的領土,儘管這一想法最終沒有實行,但是波拿巴挑起的這次爭鬥已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成為了日後戰爭發起的導火索,尤其是對耶路撒冷地區的紛爭。
波拿巴對耶路撒冷的保護權很是渴望,為了得到保護權波拿巴甚至不惜與土耳其和蘇丹撕破臉皮,此時的俄國才發現自己目前所處的情況越來越被動了,但是這時與奧斯曼帝國交涉已經為時已晚,而從1815年的《四國同盟條約》開始,法國就被一道無形的枷鎖鎖住,波拿巴認為掙脱枷鎖的時機已經來到,所以一方面挑撥他國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討好英國並協調英國的外交立場。
1983年俄國派人前往君士坦丁堡與土耳其政府交涉,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國對東正教人民的保護權,説巧不巧土耳其此時發生了一次革命,俄國藉機向土耳其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俄國的無理要求土耳其自然是沒有同意,當然土耳其並不是這麼硬氣的國家,只是背後有一個更厲害的大佬撐腰,英國。而奧斯曼帝國也拒絕了俄國的通牒,讓英法艦隊進入了達達尼爾海峽,俄國派兵進駐了兩個多瑙河公國,土耳其此時得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支持,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就一觸即發了,1853年10月16日俄國與土耳其開戰,克里米亞戰爭就此打響了。
對土耳其和俄國而言補給運輸是一個大問題,從陸地運輸太危險,所以黑海被不約而同的提上了兩國的名單,爭奪黑海制海權被兩國心照不宣的定為首要目標,11月30日俄羅斯和土耳其派出艦隊進入了希諾普灣,土耳其艦隊不願向俄國投降,在一番激戰之後慘敗而歸,3000人葬身於這場海戰,史稱錫諾普海戰,這是俄國艦隊最後的輝煌也是木質帆船最後一次作戰,所以這場海戰在歷史上所佔位置還是很重要的,錫諾普海戰之後英法兩國也加入了戰爭。
1854年1月英法艦隊進入了黑海,有了兩位大佬撐腰的土耳其艦隊瞬間硬氣了不少,具有龐大規模的艦隊大搖大擺航行在黑海,英法兩國的戰艦已經採用了蒸汽技術所以機動性非常優良,英法兩國雖然派出了艦隊參戰,但也派出了代表團前往俄國交涉,沙皇態度非常強硬就是不退讓,還拿出了很久之前的成年舊賬來威脅英法兩國,21日直接宣佈進入與英法兩國的戰爭狀態,俄國派出了70萬兵力和對方的100萬兵力對抗,在裝備方面也落後於英法兩國。到了3月英法兩國的軍隊陸續抵達了土耳其,俄法英三巨頭同時登場讓這場戰爭擴大了。4月5日六萬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半島攻佔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這是俄國海軍的基地,攻佔這裏就相當於給俄國海軍狠狠地插了一刀,隨後聯軍開始向君士坦丁堡進發。
4月20日俄國遭到了重大打擊,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國表面持中立態度,但私底下結成了同盟,兩國的袖手旁觀無異於給沙皇傷口上撒了一把鹽,6月3日奧地利部署了8萬士兵逼迫俄國從兩個公國撤出,還與土耳其簽訂了佔領兩公國的協定,對於奧地利對俄國的趁火打劫土耳其自然是欣然接受,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儘管維也納方面建議沙皇做出適當的妥協來結束這場戰爭,但是沙皇妥協意味着會失去很多利益,所以沙皇決心繼續作戰,同樣英法兩國也不想盡早結束戰爭,英國一心想消滅俄國的艦隊來結束俄國在黑海的制海權。
實際上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誕生了結果,那就是俄國慘敗於英法腳下,沙皇一昧的堅持作戰是匹夫之舉,英法兩國的艦隊雖然屬於遠征克里米亞地區,但是在這裏有土耳其這一個友軍做支持,英法兩國的部隊就可以以土耳其為登陸場,向克里米亞地區發起進攻,在高新的蒸汽技術前面俄國只能是以戰敗而告終。俄國損失52萬人,英法損失19萬人,俄國為此戰爭付出了8億盧布,從拿破崙戰爭之後就沒有出現過規模如此之大的戰爭,最終的結果就是俄國簽訂了《巴黎和約》。
克里米亞戰爭是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這是一次推進近代技術的戰爭,不管是槍械火炮技術還是船隻技術都起到了很大的推進,值得一提的是南丁格爾就是從這場戰爭中聞名於世,從此之後戰場護理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參加這場戰爭的各國隨後加速淘汰了老舊裝備,加速新式裝備的研發與生產,世界戰爭的格局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