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帖木兒橫掃小亞細亞、屠戮半個亞洲,所以就認為他能橫掃中國。但是,那個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面對南宋這個殘廢朝廷,卻死纏爛打了半個世紀。這該怎麼解釋?
因為朱棣殺侄自立,所以得位不正,於是帖木兒要藉口有藉口、要時機有時機,必能一戰滅大明。但是,帖木兒呢?本是西察合台汗國世家,其自己扶持忽辛登上汗位,然後又殺掉忽辛自立。這又怎麼解釋?
所以,沒必要把帖木兒吹的那麼彪悍,也沒必要把明帝國貶得那麼稀鬆,真得交起手來,可能完全是出乎意料的結果。
就如蒙古與南宋一樣:
南宋被契丹欺負、被女真欺負,戰場武功要多慫有多慫。蒙古人呢?橫掃歐亞大陸,在東亞滅完西夏滅女真,與南宋共滅女真的時候發現宋軍真是弱爆了,不滅南宋都對不起自己。於是,蒙古開打南宋。結果呢?死纏爛打了半個世紀,戰場上還帶走了一個大汗。
南宋守着南方半壁江山,正在走下坡路,卻仍舊韌性十足。統一中國、正在上升的大明,難道還比不過南宋?
鐵木爾東征,大明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而大明朝堂和官僚系統卻反應遲鈍,根本沒有認識到帖木兒東征的嚴重性。大明生死存亡一線間,卻還不自知。
果真如此的話,靖難之役的朱棣,就應該被朱允炆給滅了。其實,帖木兒東征,可能就是一個暮年英雄的聊發少年狂,真得沒必要當回事。
01.帖木兒與帖木兒帝國沒那麼強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察合台汗國就是其中之一。也有説法認為,察合台汗國僅是元帝國的藩屬國。權臣合扎罕專制朝政,導致汗國分裂,於是西察合台汗國建立。
1364年,帖木兒扶植王室成員忽辛為西察合台國大汗;1369年,帖木兒殺掉忽辛,宣稱自己此時察合台汗國的繼承人,建立帖木兒帝國。自此之後,帖木兒帝國開始瘋狂擴張。
立國後,便稱霸河中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烏斯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西南一帶;1375年到1379年,東攻察合台汗國;1388年,征服花拉子模;1389年,征服阿富汗;1393年,征服伊兒汗國,並掃蕩金帳汗國;1398年,征服印度;1399年,橫掃小亞細亞;1402年,打敗奧斯曼帝國。巔峯時期,帖木兒帝國擁有4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將近3000萬的人口。
帖木兒帝國的擴張,跟蒙古擴張是一個路子,軍隊組織和作戰方式如出一轍。特別是其屠城手段,空前慘烈。屠殺印度德里、屠殺大馬士革、屠殺俄羅斯,即便到了今天,這些地方還有帖木兒大軍屠殺的罪證。
除了屠殺,帖木兒的擴張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搶劫和毀滅。凡是能搶走的,全部搶走,運回撒馬爾罕;凡是不能搶走的,全部毀滅,即便是城市也要毀掉夷平,然後撒上草籽。
帖木兒帝國看上去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是其可統治的區域,侷限在河中地區。其他地方只是帖木兒帝國的搶劫牧場。所以,帖木兒帝國不是一個傳統政權,只是一個半中央集權、半分封自治的草原政權。帝國軍隊和官僚,不是靠賦税養活,而是靠搶掠養活。這跟草原政權沒什麼太大的區別。所以,帝國可以很有力量,但只是一時。只要遭遇一場敗仗,帝國馬上就會面臨崩潰。因為錢的問題解決不了,一切問題就全會暴露。
02.帖木兒東征只是情懷衝動而非理性決策
本來帖木兒要繼續西征的,但是大明使者催他進貢稱臣,都追到了撒馬爾罕。於是,帖木兒決定放棄西征、改要東征。
東征的原因是什麼?一句話:成吉思汗到過的地方,我帖木兒也要去;黃進家族成就的功業,我帖木兒也要成就。
現在的帖木兒是打遍中亞無敵手,在這些地方已經孤獨求敗。當世之人,帖木兒已經是最雄人傑。到了這種程度,帖木兒就得跟成吉思汗比、跟黃進家族比,所以東征大明、成就大蒙古的往日輝煌,就成了最有誘惑的挑戰。這麼看來,帖木兒東征的決策,一點兒也不理性,完全是感性的衝動,也可以説是一種任性。
帖木兒為了東征做了充足的準備。比如繪製了詳細的地圖,標出了重要的水源地,測算了騎兵從從於闐到北京的行程時間,大概是161天。甚至,確定了三套進攻方案:一套是北向奪取蒙古斯坦;一套是中向佔定關中;一套是殺入江淮、直奔北京。甚至,為了常年持久作戰,還制定了梯次增兵的方略。
但是,這些仍舊只是情懷,根本就不是理性計算。如果要進行理性計算,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錢,也就是:糧食和輜重怎麼解決。
帖木兒,本來要徵發一百萬大軍的,但是考慮到水源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只徵調了二十萬精兵。但即便是二十萬軍隊行萬里路,其保障起來也是一筆天文數字的開銷。
《夢溪筆談》記載的數據:中原戰爭,七萬人作戰,就需要三十萬民夫轉運,這還是從南方到北方,最遠也就幾千裏。你二十萬人,上萬裏征途,得用多少人、得花多少錢?
蒙古人不是可以嗎?蒙古人的方式是以戰養戰和遊牧征戰。也就是一邊打仗、一邊搶劫、還一邊放牧。帖木兒不是可以效仿嗎?
但是,帖木兒的出兵路線是從中亞到新疆、從新疆入河西、從河西入關中。這個路線上,又有幾個富饒的汗國供他搶劫。而且,帖木兒帝國要比蒙古帝國複雜一些,也就是進步一些,並非是純遊牧的。所以,它就需要認真考慮轉運糧食和物資。
帖木兒遂大舉伐明,募精兵二十萬,以糧運不給,載谷數百車,軍行至沃野,即播種之,棄異日之軍食。又驅牝駱駝數吉頭,如餉乏,則餐其乳以濟飢。中途遇大雪,士馬僵斃。
糧食、牲畜,這些必要的物資都得帶上。也就是説,帖木兒的東征,也是一種純消耗型的打法。跟成吉思汗的軍隊,已經不一樣了。
另外,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騎兵,還是以輕騎兵為主,就是裝備很便宜、技術水平以實用為主。而帖木兒的軍隊呢?仍舊以騎兵為主,但騎兵已經重裝化,同時還有大量的回回炮與攻城器械。這些東西,你不可能指望到了嘉峪關跟明朝借,甚至在西域搶,只能全都帶上。技術含量高的部隊,養起來就非常貴。
所以,帖木兒必須得考慮錢的問題。但是,很多資料都提供了帖木兒為東征的籌備,但唯獨沒有説錢的問題。於是,就可以這樣評價,帖木兒東征,就是帶着一票人,然後牽着牛羊、拉着幾車糧食去放牧和搶劫的。他們放牧和搶劫可以,因為中亞可以成為帖木兒的牧場,西域也可以,都比較好打。但是,大明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大明一點兒都不好打。
03.大明為什麼不好打
先説南宋為什麼不好打。其實西夏和金朝都不好打。因為這些國家都有足夠強的凝聚力,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在幾處關鍵要害,然後跟你死磕。縱有百萬大軍,在關鍵局部也無法形成絕對優勢。
南宋有整個南方,如果是西域或草原的佈局,那沒什麼不好打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就可以了。但是,南宋不會這麼玩,它把整個南方的軍隊全都集中在四川、荊襄以及淮河這三個集結點。然後,就在這三個地方跟蒙古人死磕。特別是,四川和荊襄,一座城池能讓你打十幾年,甚至一代人。
所以,逼得蒙古人沒辦法了,只能玩了一個幾千裏的大迂迴,從甘肅的達拉溝騎兵,然後沿着四川盆地的邊緣,繞到雲南,開闢了一個大理據點。正是因為大理據點的開闢,才把腹背受敵的南宋給拖垮。否則,元與南宋的戰爭,還得在四川和荊襄死磕。
這就是中原國家為什麼不好打。它能夠集結整個國家的力量於某一點。而一旦這一點是關鍵通道和軍事要道,那就只能死纏爛打了。
南宋是這個套路,大明肯定也是這個套路。
帖木兒的東征大軍,只能走兩個方向:
一個是北方的蒙古高原,但這裏有蒙元的殘餘勢力,就看跟不跟你合作了。即便合作了,還有萬里長城擋着。
另一個就是河西走廊和關中通道,大明把全國的軍隊集中到這給地方,就可以跟帖木兒死纏爛打。
不要考慮帖木兒能不能攻破嘉峪關的問題。幾十萬人的大戰場,一個關隘已經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主要是戰場在哪。要麼是關中戰場、要麼是河西戰場,反正就這兩個地方。死纏爛打就得拼後勤、拼消耗,簡單説就是拼錢。帖木兒的後勤來源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大明的後勤來源就多了,荊州、四川以及中原都可以。一個是萬里之外的半農耕半遊牧政權,一個是幾千裏幅員的純農耕政權,你這還怎麼耗。
04.大明真得可以閉目塞聽
也就是根本就不用理會帖木兒以及他的二十萬東征大軍。因為就是讓帖木兒使勁走,也走不到北京。
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與北京的直接距離是4000公里,也就是8000裏。但是,帖木兒肯定不能沿着緯線直着過來,必須得從中亞到新疆、再從新疆到河西、最後從河西到關中這麼走。這麼走,到底得走多遠?萬里之路,肯定是超了。
而且這條路真得不好走,從新疆到河西、從河西到關中還算好走的。但是,好走的路,已經是大明的地盤了。大明的哈密衞都建到了新疆。所以,到了河西就不是走路了,只能是打仗。
但是,從中亞到新疆這條路,甚至在今天的新疆境內,也不好走。水源、糧食,都是問題。商隊還可以走,因為有着金錢的信仰。而你一支吃飽了沒事幹的軍隊憑着什麼信仰要走這條路。帖木兒想傳教,所以有穆斯林的信仰。但是,這信仰會有多強?能支撐20萬人走多遠?
還有,帖木兒的軍隊是蒙古、突厥與諸民族的聯軍。這個成分都不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更有凝聚力。你帖木兒情懷滿滿,不畏艱難,這夥人路上連個能搶劫的城市都見不到,見到的全是沙子,他們怎麼跟這你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已經是壯舉了,你帖木兒在冷兵器時代就想玩這種壯舉,得是多高的難度係數?
而另一個不用擔心的就是帖木兒的年齡,生於1336年,1404年冬天決定東征,這時候忒木兒68歲。你這麼大歲數,怎麼東征?路上分分鐘就得累死或病死,後來的結果也就是如此,1405年就死在了東征的路上。
説成吉思汗的軍隊打到了歐洲,但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和孫子厲害啊,不用老爹或爺爺出手,這些兒子和孫子就把成吉思汗想幹的事都給幹了。而帖木兒呢?連他自己都説自己命苦,比不了成吉思汗,自己的子孫沒一個能打的,總要自己親臨戰陣。所以,成吉思汗強,不是鐵木真一個人強,而是當時的整個黃金家族強,有一波基因優勢。這是一個血緣凝結起來的天才軍事集團,而帖木兒卻只有一個人。
因此,大明無需擔心,完全可以閉目塞聽。要做的就是等,等哈密衞和嘉峪關傳來消息,再考慮要不要備戰,都來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