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國有一項被稱為“21世紀的法律”開始正式生效:
全法國15歲以下兒童,將禁止在學校使用手機。
這條法律很有意思,説白了,它的生效意味着:
幼兒園、小學、中學在內的所有0-15歲的孩子們,在學校任何時候都不能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即使是休息時間和用餐時間也不行,否則就是違法的。
看到這個消息,心裏不禁在想,不知道法國的孩子們有沒有非常不適應,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覺得,在21世紀,國家竟然動用法律手段來管束他們使用手機。
不過這條法律是經過了很多次討論和相當正規的程序才得以通過的,法國教育部是這樣解釋:
“對未來技術持開放態度並不意味着我們必須接受它們的所有用途,”“我們不是想拒絕科技進步,那也太荒唐了,我們只是想駕馭科技,想讓人做機器的主人。”
並且相信這部法律會“改善法國1200萬學童的紀律”。
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兒童教育學者DrBing曾經做出的一個論斷:
數字媒體是把雙刃劍,利用好了會“如虎添翼”。但如果過度使用,利用不好它將是孩子“童年的鴉片”,給孩子帶來非常多的負面影響。
2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孩子陷入一種被動的遲鈍狀態。
德國著名腦科學家、精神科醫師、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施皮茨爾,曾寫過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數字痴呆化》,書中主要就是講數字化的社會,如何扼殺現代人特別是孩子們的腦力。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告誡:
比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數字痴呆症!
雖然這部書引起了很多爭議,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
我們的孩子投入到電子產品上的時間正越來越多,同時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也越來越遲鈍。
國外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在幾個家庭中偷偷放置了攝像機,觀察孩子們對他們的電子產品有多專注。
試驗最開始,試驗人員偷偷進入房間,在孩子玩遊戲最投入的時候,偷偷換掉了家裏的一些東西。
其中包括擺在廚房的花朵由玫瑰變成向日葵,把家裏掛在牆上的全家福換成了一幅很糟糕的畫,而孩子什麼都沒發現。
甚至一個打扮成維京人的試驗人員把家裏一幅畫換成斑馬,孩子都毫無察覺。
之後還有測試人員換走了孩子們的媽媽,而孩子同樣一無所知。
再之後孩子們身邊的兄弟姐妹也相繼換人,可孩子們的眼睛,始終盯着屏幕。
最後,試驗人員出了大招,斷掉了家裏的網絡。孩子們馬上抬起頭來,可是看到家裏陌生的一切,變得茫然無措。
他們帶着難以置信的表情離開餐桌,發現藏在其他房間的家人才恍然明白自己被惡作劇了。
試驗的結局很好,全家人跟試驗人員一起,享受了沒有電子產品干擾的晚餐。
但是在千千萬萬個家庭中,事情就沒有那麼樂觀了。我們的孩子對手機、電視、平板電腦所表現出來的專注,並不是真正的專注力。
那是一種完全被動的專注,單方面的吸取電子產品給予的信息,不需要自己太多的思考。
一旦孩子們習慣了被動的專注,那麼需要孩子們動腦筋去思考的主動專注力,就很難去運作了。
在玩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會變得對外部世界的變化不再敏感;
而一旦離開了電子產品,普通的事情會變得更難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很難完成專心的有效率的聽講,也很難馬上意識到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什麼,並快速做出反應。
3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還讓孩子們,失去了自我安撫的寶貴能力。
記得在去年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網絡熱點事件:
一個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原本成績不錯,但在爸爸給他買了一部智能手機之後,就開始痴迷手遊,成績也下降得厲害。
某天孩子的爸爸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玩兒遊戲,又想到第二天孩子要考試,就要沒收兒子的手機。
誰都沒想到,孩子本來站在窗户邊,手機被沒收後直接就跳了下去。
萬幸的是孩子家在四樓,之前又下過雨,孩子沒有生命危險。
可孩子送到醫院,想過來的第一件事,還是要手機玩遊戲,還讓爸爸給他錢買新的遊戲裝備。
這幾年孩子因為手機被家長、老師沒收,一時衝動而離家出走甚至做出傻事的事情太多太多,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很多孩子離開手機之後,會非常明顯的表現出煩躁、易怒、焦慮和不安的狀態。
電子產品就像是孩子們的精神鴉片,源源不斷的給孩子們提供解決無聊、應對空虛、逃避困難的辦法,讓孩子們得到短暫的安逸與平靜。
可一旦習慣了在虛擬世界中得到安撫,孩子們便很難接受平常生活中的那些等待和衝突。
所以表面上看是電子產品讓孩子們更安靜、更好照顧,但實際上,電子產品正在給孩子們帶來難以預測的危機。
4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同時還會導致了孩子們語言能力、記憶力、心理承受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大量研究證實,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面對電子產品屏幕上大量快速變換的信息時,孩子們的大腦並沒有足夠的處理能力,非常有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因為電子產品是單向度的想孩子傳遞信息,並且跟孩子極少有語言和情感上的互動,所以會影響到孩子們語言能力的發展。
因為電子產品給了孩子們非常強烈的感官刺激,孩子們會感覺到日常狀態變得無聊,會把本來可以跟父母聊天、跟同伴玩耍的時間,用來玩電子產品,所以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都會隨之減弱。
因為電子產品的過度便捷性,會大大減少孩子們大腦對於存儲信息需求。孩子們容易變得懶於記憶、思考和學習。
而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孩子們用得越少,大腦的神經得到的鍛鍊就越少,所以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們記憶力的衰退。
5
電子產品它就像是手槍,在警察手裏就是保護公民的利器,在罪犯手裏就是禍國殃民的兇器。
怎麼樣去控制電子產品,讓它為我們所用,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好工具好幫手,才是我們每個父母更需要多思考的部分。
☞根據孩子自身情況,及時調整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曾做過科普:
給孩子看20分鐘左右的手機,對孩子視力調節的影響,會相當於給孩子看三到四個小時的電視。
孩子的大腦和眼球發育都還不成熟,所以不能放任孩子無節制的使用電子產品。具體的孩子能夠使用多久,不同的專家給出的建議也會略有不同,DrBing給出的建議是:
0-2歲的孩子不接觸電子產品;2-6歲的孩子少接觸,可以用15分鐘為一個時間段,讓孩子一天接觸2-3次。6-9歲的孩子可以稍多一些,每天控制在2個小時以內為好。
這個建議並非絕對,但一次使用15分鐘,每天分幾次使用,是國內外專家們都比較公認的一種方式。
☞建議父母們抓住電子產品的所有權,只給予孩子們使用權。
現在社會電子產品這麼普及,孩子們渴望擁有自己的手機、平板電腦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
但是希望父母們能夠慎重的答應給孩子買手機的請求。因為物品的歸屬權很重要。
如果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所有權是父母的,那麼父母是有權利收回並且限制孩子使用的。
但如果是父母送給孩子使用的,孩子的使用時間父母很難監管,並且一旦出現問題,父母強行沒收或者限制孩子,就會讓孩子覺得是受到了霸道的對待。
如果孩子真的有溝通的需要,可以給孩子添置一個電話手錶或者能接打電話的老人機。
如果孩子有課業上的需要,可以暫時説好是把家裏的電子產品借給孩子使用,對使用時間和用途,可以跟孩子事先講好條件。
☞不把電子產品當做獎勵,跟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使用規則。
電子產品的定位應該是工具而不是稀缺的獎品。
當父母用好好吃飯就給看動畫片,好好寫作業就給玩兒手機這樣的獎勵刺激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多玩兒一會,就是多賺到一會兒。
比較推薦的一種方式是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接觸電子產品的使用規則。
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可以跟孩子説,每天能看2集,但只能在某個固定的時間看,其他時間不能看。讓孩子自己選時間段兒。
如果孩子不守信用,看超時了可以從第二天的時間裏扣除。耍賴哭鬧可以取消孩子看當天動畫片的權利。
如此幾次,孩子就會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父母跟孩子溝通起來也會更方便。
☞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讓孩子享受更多現實中的樂趣。
很多孩子最初會玩兒手機、看電視入迷,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精神世界比較孤單。
爸爸媽媽自己也在玩手機、看電視,周圍的小朋友也在玩兒手機、看電視。孩子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更有趣的東西。
父母可以通過帶孩子多接觸體育運動,給孩子報一些他感興趣的特長班,還可以給孩子多提供一些有趣的書籍玩具等等,來把孩子從虛擬的世界,拉到現實世界的樂趣中來。
電子產品的出現,極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孩子完全與之隔離開來是不現實的。
但是我們依然需要替孩子把好關,來給孩子更好的保護和引導。
因為我們越是警惕,孩子暴露在風險之中的可能性就越小,孩子也就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