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蘭立與陶宛建立君合國後,波蘭國力繼續提高,並形成議會君主制
波蘭國在公元14世紀中期逐漸完成了內部統一之後,整個國家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並且不斷走向強大的歷史時期。
比如在波蘭國家統一後不久,國內發展速度最為明顯的就是農業經濟了,大量的荒地、山地和森林開始被開發成為了耕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羣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由此波蘭國的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但是由於當時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使得大多數的農民都只是依附農民,並沒有自己的土地。
他們備受封建貴族、地主的剝削,因此即便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的生活依然十分艱難,甚至逐漸發展成為了後來波蘭國的農奴。
波蘭國在充分利用自己在歐洲優越的中間地理區位優勢,使得其迅速轉化為了聯繫東歐、西歐、南歐以及北歐之間的商業經濟來往的中轉站。
這種國際之間的商業互動樞紐地位,使得波蘭從中獲得鉅額的商業利益,由此為波蘭國能夠迅速成長為東歐強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波蘭在與立陶宛之間比較相似的國家利益的基礎上,逐漸走向了聯合,這使得波蘭今後在東歐,乃至整個歐洲地區都由於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從而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別是波蘭與立陶宛對於羅斯西南地區領土的覬覦之心,一直都成為威脅莫斯科大公國統一整個羅斯地區的阻力。
波蘭立陶宛君合國建立之初,就展現出了強大的影響力和軍事進攻力,因為建立之初就已經擊敗了強大的條頓騎士團。
此後波蘭也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不斷髮展的情況下,以及立陶宛原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推動下, 逐漸在經濟以及政治上出現了明顯的變革。
比如在經濟上以農業生產形式的變革為主,到了公元15世紀,原來生活困苦的封建依附農地位繼續降低,成為了農奴角色,由此農奴制經濟成為波蘭國內的主要經濟形態。
在政治方面,隨着中央與地方貴族、官員勢力的上升,國王的權力受到了巨大限制,逐漸形成了波蘭議會君主制。
- 波蘭農奴制經濟的發展和確立
公元14世紀中期波蘭完成統一之後,整個國家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規模的封建化發展,雖然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都有所大幅度提高,但是農民羣體的生活質量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降。
這是因為當時普遍的農民基本上都屬於封建依附農,他們將自己的人身附着在封建貴族地主的勢力範圍內,也就是説隨着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發展。
大量的農民開始失去自己的土地,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夠去投靠那些佔有大量等土地生產資源的地主勢力。
另外,早在波蘭國尚未實現封建統一之前,這種封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形式就已經出現了快速發展的趨勢。
再加上波蘭國內部封建割據時期頻繁戰亂的影響和衝擊,使得農民手裏僅存的土地朝不保夕,最終完全被封建貴族地主掠奪了去,由此淪為了封建依附農。
隨着新航路開闢運動的蓬勃展開以及西歐早期殖民活動的進行,整個歐洲大陸的商業市場經濟也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
美洲新大陸大量的新物種以及金銀資源開始不斷充斥着歐洲市場,而波蘭作為歐洲世界的中心位置國家,因此受到這種殖民經濟的影響也出現了深刻的社會變化。
最為明顯的就是封建農奴經濟制度的確立,公元15、16世紀是波蘭封建農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確立時期。
那時的波蘭國內部,幾乎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農民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們都是依靠租種封建地主的土地資源進行生存,並且向國家政府以及土地的所有者繳納必須的賦税。
隨着歐洲大陸商業革命以及價格革命的出現,整個歐洲大陸出現了一種惡性的通貨膨脹的經濟現象,由此物品價格的飛速上漲使得商人在這個階段着實大撈了一筆。
整個歐洲世界糧食價格的上漲是共同趨勢,因此波蘭封建主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利潤,不斷壓榨依附於自己的農民,強迫他們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並且不斷降低他們的待遇和地位。
一旦有農奴逃亡的話,嚴懲不貸,就這樣在波蘭國內腐朽、殘忍且充滿剝削、壓迫的農奴制度形成了。
- 波蘭中世紀的政治特點
在波蘭統一之後,隨着封建政治、經濟制度和體制的發展與完善,整個國家也形成了一種嚴密的社會階級分層現象。
比如前文提到的封建農奴在當時的波蘭封建社會當中幾乎是最底層的羣體。他們沒有自己合法的權力,特別是人身自由的權利他們也沒有。
他們被封建農奴主強行控制在自己的土地與莊園之上,長期進行着封閉性的高強度體力勞動,為自己不斷創造農業經濟產值。
農奴在封建主的壓迫下敢怒不敢言,因為那時候的波蘭封建意識非常強,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非常強烈的封建社會等級意識。
廣大農奴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他們對於當時封建農奴主的殘忍統治並不能夠有所行動。加之當時的波蘭正是封建制度不斷上升發展,封建統治力不斷增強的時期。
因此對於這種封建等級如此分明,人身依附如此之強,封建剝削如此殘酷的農奴制度,廣大農奴也只好暫時默默接受和忍受。
與此同時,在封建統治集團內部也在波蘭封建政治、經濟不斷髮展的推動下產生了巨大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原來那些封建大貴族地主的勢力不斷上升,甚至已經威脅到了國王的權力。
原來的封建大貴族地主憑藉着自己擁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和崇高的社會地位,不斷兼併民眾的土地,由此迅速成長為了具有雄厚經濟實力和背景的新興封建大地主。
他們的角色搖身一變,對於當時的封建政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如此一來,在封建大貴族地主政治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地位不斷升高的形勢下,波蘭國王的權力倒顯得不是那麼權威了。
面對着逐漸失控和威脅自己絕對封建統治力的封建大貴族地主,國王選擇與地方的小貴族地主勢力進行聯合,共同抵抗封建大貴族地主,以便維護國王權力。
但是令國王沒有想到的是,小貴族勢力的上升卻成為了日後限制自己國王權力的有力武器。
- 波蘭議會君主制的形成
公元15世紀時期,波蘭地方小貴族地主勢力在國王的扶持下,逐漸成長為了影響波蘭國家政治和決策的重要力量。
不過在小貴族地主政治勢力的上升和崛起的形勢下,傳統的大貴族地主勢力的政治權力似乎並沒有遭遇到明顯的削弱。
相反,扶持小貴族地主政治地位的國王權力,卻在此時面臨着來自大貴族地主和小貴族地主,雙重政治勢力的雙重限制,導致波蘭國在公元15世紀末的封建政治體制出現了變革。
由波蘭國王不斷扶持起來的地方小貴族地主政治勢力,逐漸聯合組建立地方"小議會",這成為了日後波蘭議會君主制議會中的下院的雛形。
起初"小議會"的政治權力比較有限,但是隨着小貴族地主勢力的上升,使得"小議會"開始掌握了國家的相關事務的決策權和參與權。
甚至到後來國王在作出相應的政治決策時也有經過"小議會"成員的同意,否則決議將會無效。
就這樣,波蘭國王的權力在"小議會"權力不斷上升時也遭到了限制,如此一來到了公元15世紀末,波蘭的議會君主制的政治體制和決策機制逐漸成型了。
議會主要由上院和下院兩部分組成,上院固然是那些實力強大的老牌封建大貴族地主政治勢力,同時也有教會的大主教地主,而下院則是由地方的小貴族政治勢力組成。
有關波蘭國家的任何決議,特別是關乎國家發展道路以及對外的政策,都要經過議會的集體商議和表決。
國王在議會制建立的情況之下的地位就顯得非常尷尬,波蘭國王的權力從此一落千丈,任何國家事務以及決策都要經過議會的上下兩院的商議和投票之後,才能夠做出是否實行的決定。
與此同時,就連波蘭國王的人選也要由議會集體投票進行選拔,這對波蘭國王封建制度的發展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
- “小貴族”權力日益增加,國王權力被空前限制,波蘭內部政治鬥爭激烈
波蘭在公元15、16世紀出現了一種激變式的發展,首先在農業經濟形式方面,由於受到歐洲大陸當時出現了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使得整個國家的封建農奴經濟體制得以確立。
而這種農奴經濟體制對於今後波蘭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具有重要影響的,也成為了後來波蘭國內出現嚴重農奴起義暴動的重要原因。
在政治方面,波蘭國的封建政治體制在封建地主經濟的不斷髮展下也出現了劇烈變化,原來的封建大貴族地主在此時,已經轉化為了具有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基礎的新角色。
他們政治地位與權力的日益上升,使得波蘭國王逐漸對他們產生了忌憚之情,由此,波蘭國王開始扶持那些地位比較低的小貴族地主作為自己的幫手。
就這樣,波蘭地方小貴族地主在此時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國王一手扶持起來的幫助自己對抗大貴族地主,加強王權的團體,在此後卻逐漸成為了限制自己王權的重要政治勢力。
小貴族地主形成的"小議會"與大貴族地主組建成的"御前會議"分別是公元15世紀末,波蘭議會君主制的下院和上院的前身。
波蘭議會對於國王的權力限制非常大,而且議會內部的諸多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也是非常激烈的,這使得之後波蘭內部政治的動亂成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