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神獸”和“網課”成了熱門詞。長期相處在被大大壓縮的空間內,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説都是巨大的挑戰。隨着疫情防控形勢整體向好,各地中小學陸續復課。終於可以將“神獸”送回學校了,不少家長都鬆了一口氣。
除了網課時間,“神獸”拿着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打遊戲或看視頻,在居家時間更是集中。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兒童使用新媒體已出現低齡化、娛樂化傾向。誠然,不可否認新媒體強大又便捷的教育輔助功能,但事實上利用新媒體進行實質性學習的又有多少。究其背後,值得深思。
“完全不需要思考,我們隨時隨地不自覺地拿出手機,下意識地打開某個APP,然後一刷就是很長時間,你不知自己是如何開始的,你也無法停下來。”這是大人們的常態,小孩子有模仿能力,自然而然地跟隨着家長學得有模有樣。有些家長甚至還主動選擇用新媒體代替自己來陪伴孩子,比如吃飯時給孩子看視頻,這樣一來孩子安穩不鬧騰,家長也有時間去做其他事。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喜歡上甚至沉迷於新媒體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家長們與其困惑着孩子以怎樣的方式和頻率使用新媒體才最恰當、應該怎樣指導孩子合理使用新媒體等問題,倒不如先反思下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新媒體情況是否得當、在日積月累中給孩子帶來正向還是負向的影響?
事實上,重點不是孩子該不該使用新媒體或如何使用新媒體,而是家長在哪裏,孩子的心思又在哪裏。如果家長能夠給予孩子有品質的陪伴,也許就沒有孩子哭着鬧着要玩新媒體的拉鋸戰,如果家長自己做到合理有節制地使用新媒體,也許就沒有孩子沉迷新媒體的困擾。對此,家長要引起重視,及時自省。
原則問題要一視同仁。不要用“你還小”“你不懂”這類話搪塞孩子,在對孩子進行種種要求、條條規定的同時,家長不能搞特設、享特權,在使用新媒體的時間等方面也應有所限制,家長孩子待遇對等,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接受和認同,而不是屈於權威表面應和。
日常行為要以身作則。家長介入孩子使用新媒體的手段若以“限制”為主,更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在引導孩子上網時應同時強調網絡的機遇與風險,可以採用親子討論、案例分析、操作示範等方式,注意因材施教、見招拆招、有效溝通,給孩子傳遞正面信息,讓新媒體成為孩子學習和交流的小幫手,而非缺乏營養的娛樂工具。
【來源: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