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按照清代慣例,大臣臨終前要為朝廷盡最後的忠心,上一道遺折,簡述平生受恩深重,説上幾句漂亮話。大臣上遺折算是應景的事兒,大多也是一種程序化的操作。但對於李鴻章這樣的重臣來説,遺折的內容就就得有點實質性的觀點。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李鴻章自《辛丑條約》簽訂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兩個月後病逝,終年78歲。死前留下了這道遺折:
“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嘗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多,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復患泄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恩垂詢,特賞假期,感極零泣。合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上貽宵旰之憂,是臣未終心事。每一念及,憂灼五中。本月十九日夜,忽喀血碗餘,數日之間,遂至沉篤,羣醫束手,知難久延。謹口占遺疏,煩臣子經述恭校寫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復,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之)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啓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更患難,定能一心效力,翼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謹奏。”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這份大約四百字的遺折,表達了李鴻章對朝廷的感恩和報效之心,也表達了他對國事的無盡憂慮。內憂外患,大清王朝何時能夠振興?臨死之際,無法替君父分憂,無法為國出力,在他身後,留下了太多沒有了卻的天下事。
李鴻章的遺折大致講述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報告了自己患病的經過。
這是大臣給朝廷上遺折的一個固定格式,所有人都是按照這種寫法行文,李鴻章也不例外。有不少人認為,李鴻章是被俄國人給逼死的,從1900年9月到1901年10月,李鴻章一直擔任全權外交談判工作,對俄國的談判尤其艱難。
談判的第一階段,外交大臣楊儒被逼死,第二階段,俄國人直接與李鴻章交涉,在和俄國外交代表鮑斯尼夫的談判中,李鴻章也被逼得咯血。之後,俄國人仍不罷休,逼迫他臨死之前在合約上簽字。因此,李鴻章即使不是被俄國人逼死的,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二,念念不忘東北問題
1901年3月,楊儒對俄談判失敗以後,東三省交地問題暫且擱置。在李鴻章看來,只要能收回東三省,即便是將東三省的利權(指的是開礦和修路)讓與俄國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李鴻章的建議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而俄國人絲毫不讓步。直到李鴻章去世,東三省依舊沒有收回來,對於沒能簽約,李鴻章是有太多遺憾的。
不可否認,李鴻章對俄外交是存在着很大的失誤的,也給大清造成了極大損失,這一點在他去世前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
1896年,李鴻章參加俄皇加冕儀式,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但事實上,俄國人並不想和中國建立同盟關係牽制日本,它不過是在愚弄和敲詐中國。《中俄密約》簽訂後,俄國攫取了修建中東鐵路的特權,次年,又夥同德國分別強佔了中國的膠州灣、大連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到了這個時候,李鴻章一直奉行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徹底宣告破產,且種種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被國人詬病。
對俄談判在李鴻章去世後繼續進行。1902年,中俄重新談判,4月,中俄雙方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俄國這才從東北撤兵,中國收回東北。但是不久後,日俄戰爭爆發,東北淪為日俄交戰區。
三,關於朝廷推行的新政
庚子事變後,慈禧西逃,直到第二年才返回京師。經過這次鉅變,慈禧太后也深深意識到必須作出改變,還在西安行在時,她就發佈了上諭,提到“與民更始,鹹於維新”,在慈禧的推動下,清末新政拉開序幕。
這次新政首先就從改革官制入手,包括廢除科舉,法律改革、獎勵工商業等舉措,最後上升至政治體制層面。1906年,清廷又推行“預備立憲”,這次改革給了很多人無限的希望,但預備立憲不過是慈禧的緩兵之計,並未真正實施,更談不上富國強兵。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早在慈禧推行新政的時候,李鴻章也沒能深入地進行了解,對這個改革的性質以及意義並沒有充分的認識,他在遺折中只是提出了一個普通的祝願而已。
四,推薦慶親王奕劻
奕劻是皇室宗親,自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支持外交,形式上是李鴻章的上司。1885年清廷設立海軍衙門,奕劻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仍舊是李鴻章的上司。庚子事變後,奕劻和李鴻章一起簽訂了《辛丑條約》,如此看來,李鴻章和奕劻算是老朋友、老同事了。
因此,李鴻章在遺折中舉薦奕劻,但從後來的情況看,李鴻章所薦非人。他去世後,奕劻官位漸崇,實際庸碌無為。1903年,他入軍機處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管理財政、練兵事務,集內外大權於一身。1911年,軍機處裁撤,奕劻又任內閣總理大臣,他貪財好貨,為袁世凱所拉攏。武昌起義後,他又竭力主張起用袁世凱,清王朝最終為其所害。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在史學界,對於李鴻章的遺折始終存有爭議,説他的遺折有兩個版本,並指出李鴻章在另一個版本中舉薦袁世凱做自己的衣缽傳人,説“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其右者”,這個説法被很多人引用。
1934年,徐一士發現了本文所列李鴻章的遺折,他在《凌霄一士隨筆》中進行了披露。可以發現,遺折中並無舉薦袁世凱的內容。這道遺折,現今收錄在《清季外交史料》中。
李鴻章進士兼翰林出身,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字功底,他的這道遺折文筆華麗,言辭優美,不愧為晚清著名的“刀筆吏”。但從內容上看,確實乏善可陳,他對自己人生最大的政治活動,或説是最大的成績洋務運動隻字未提,對於清廷即將進行的新政也沒有給出建議,只留下一份情深意長的離別憂國之心和效忠王朝的最後表白。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在李鴻章身後,他的預測和推薦都適得其反,毫無效果。他的憂國之心和報效君王的遺憾,成為一個永嘆。在他死後11年清王朝也跟着滅亡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0 字。

轉載請註明: 李鴻章臨終舉薦了此人,正是他葬送了大清王朝,不是袁世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