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 有位“老師媽媽”
核心閲讀
一個人,堅持十幾年,在大山深處辦起一座免費女子高中,16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改變了人生。這件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雲南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做到了。她説,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抉擇
我想為華坪做些事
【鏡頭一】
6月29日,雲南省授予張桂梅“雲嶺楷模”專場發佈會在昆明舉行。會上,現場觀眾流着淚數次集體起立向她致敬。在給張桂梅頒發榮譽證書時,頒證人向她深深鞠躬,表達崇高敬意。
參加完發佈會,張桂梅就匆匆上車返回麗江華坪縣——高考在即,她放心不下學校的孩子們。
63歲的張桂梅是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也是各民族學生口中的“老師媽媽”,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師德標兵等榮譽。
今年7月,華坪女子高中又將送走一屆畢業生。這所由張桂梅創辦的免費女子高中,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6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在很多人看來,命運對張桂梅並不公平:丈夫患病去世,自己渾身是病。但她自己卻説:“在華坪的20多年,是我一生中最精彩的,這片土地接納了我,給了我一個綻放人生異彩的舞台。”
張桂梅祖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在學生時代,她是班裏的文藝骨幹,曾在演出中扮演“江姐”,最愛唱《紅梅贊》。最困難時,張桂梅總會拿江姐等革命先輩激勵自己。
18歲時,她從家鄉來到雲南“支援邊疆”。開始在林業企業做行政,後因林業子弟學校缺老師,她轉崗從事教學,還帶出了不錯的畢業班。再後來,張桂梅考取師範學校,畢業後和丈夫到大理教書。1996年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張桂梅離開傷心地大理喜洲,調到條件相對較差的麗江華坪中心中學教書,後來又調到剛組建的民族中學任教。
1997年4月,張桂梅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療。怕剛調來就給人添麻煩,也怕耽誤畢業班,她把診斷書放進抽屜裏,忍着劇痛若無其事地在4個教室之間挪動,直到把學生送進考場才住院手術,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1998年縣裏婦代會上,全體代表和縣領導主動為張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甚至掏光了衣兜,沒有留錢坐車,走幾個小時路回到山裏。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足跡
11萬公里家訪路
【鏡頭二】
2009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濕潤了。她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為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在民族中學裏,女生很少,張桂梅意識到,提高山區女孩的素質,至少可以改變三代人。她萌生了籌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02年起,她開始為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四處奔波。
2007年,張桂梅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張桂梅和她籌建免費女高的想法逐漸被更多人知道。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
張桂梅告訴記者,這所學校能辦起來並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作堅強後盾。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牆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張桂梅都記在心裏。女高學生在校3年,只需付生活費,這給每個貧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費用。
為了留住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很重要的工作。辦校10多年來,她走了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中。山區偏遠、山路艱辛,很多學生的家只能靠步行達到,連爬山過去都得好幾個小時,張桂梅還曾在家訪途中摔斷過肋骨。
家訪中,她曾經脱下外套塞給人家,自己凍成傷寒,也曾帶頭捐出隨身的錢……她説,華坪女高不是普通的學校,是黨委政府和山區貧困羣眾的橋樑。
在她的帶動下,10多年來,華坪女高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紅色教育——黨員佩戴黨徽上班、重温一次入黨誓詞、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觀看一部紅色影片,讓理想信念深入人心。
使命
直面熱土時,心裏不愧
【鏡頭三】
2008年,華坪女子高中,開學第一天,天氣很熱,“秋老虎”肆虐。在僅有一棟樓的女子高中校園,院壩還沒有硬化。來報到的學生周雲麗走進宿舍,卻發現每一張牀鋪都貼着名字,更讓人驚訝的是,牀上還鋪着涼蓆。細心的安排讓周雲麗和一起入學的姐姐激動得哭了,“太不可思議了。”
3年後,周雲麗以超過一本的分數順利考入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周雲麗放棄了其他工作機會,主動回到高中母校,她想像張老師一樣,當一名好教師。
十幾年來,張桂梅注重因材施教,摸索出貧困山區學生教育的規律;她把育人當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標,走到學生心裏;她通過家訪瞭解孩子的家庭,竭力改變教育背後的貧困。
“山裏的學生太窮太苦了,又那麼善良懂事,我想幫幫她們。”正是秉承着一顆仁愛之心,張桂梅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她和貧困鬥,“挽救一個女孩等於拯救三代人”;她和疾病鬥,“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的看病上”;她去家訪,現場“要求”鄉幹部答應給學生家修路。
她對“外人”慷慨,對自己和家人“吝嗇”。外甥住院急需用錢,她卻把“興滇人才獎”的3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華坪縣丁王民族小學建新教學樓。她對學生嘔心瀝血,卻要求她們“忘了張桂梅和女子高中”……
是什麼支撐着張桂梅一路走來?張桂梅説過:“有人説我愛崗敬業,有人説我瘋了,也有人説我為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
在克服山區教育的種種困難中,她深深感到,實現個人理想,離不開黨委和政府的支持。
又是一年高考時,張老師的期盼一年年延續着,她想看着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走進理想的大學。這台“永動機”,又將不知疲倦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