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雪銀/文 王曦/攝)凌晨2點,唐義凱從夢中驚醒,摸出手錶看到時間才了鬆口氣,“以為上早讀課要遲到了,再一想孩子們都畢業了。”唐義凱是江蘇南通海安曲塘中學的數學老師,去年來到雲南寧蒗寧海民族中學支教,擔任海安2班的班主任。在2020年高考中,唐義凱班上98%的孩子順利升入一本,第一名榮登麗江市理科狀元,這被當地家長稱為“創造了奇蹟”。“上了大學也要奮力拼搏,積極與他人相處,照顧好自己,讓爸媽放心!”想到許多孩子都是第一次離開大山,唐義凱在手機上敲下寄語。
△唐義凱在海安班上課
“寧海之約”升級
去年8月下旬,唐義凱和其他20多名支教教師一起,從海安跨越八千里路來到寧蒗,開啓為期3年的支教生活。有着豐富高三任教經驗的唐義凱,被任命為海安2班的班主任。這個以“海安”命名的班級,是海安與寧蒗兩地多年來合作辦學的一次升級。
自1988年寧海兩地簽署“木材換人才”的合作協議,一批批海安老師奔赴大山支教,為當地教育發展開拓了新局面,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海安舅舅”。“那時當地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到昆明和麗江去上學。根據這種情況,兩地政府商量舉辦了'海安班',滿足當地的家長和學生對高質量教育的要求。”海安第十輪支教領隊、寧蒗寧海民族中學副校長陶長江説。
△唐義凱在上課
2016年,第一屆“海安班”(海安1班)正式招生,擇優錄取寧蒗縣中考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此後每年招收一個班,目前已有四屆。2019年,海安1班52人蔘加高考,28人考了600分以上,贏得了“寧海之約”升級版的“開門紅”;2020年,海安2班44人蔘加考試,29人成績超過600分,全班一本上線率達98%,再次創造了輝煌。
海安班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海安老師的辛勤付出。一年下來,唐義凱幾乎沒有在12點之前睡過覺。
大山裏的孩子圓夢清華
付出帶來了迴響。海安2班高考成績公佈那天,唐義凱激動得午飯都忘記吃,和同學們一起歡呼,嗓子都喊啞了。班上的第一名盧磊以709分考取了清華大學建築專業,曾經藏在心底的夢想終於照進現實。去北京上學之前,盧磊特意拿着錄取通知書回學校看望唐義凱,還帶來了一封感謝信。
“去清華大學學建築一直是我的夢想,如果沒有海安老師教我,我可能不會實現夢想。”談到唐義凱,盧磊更是滿心感激,“唐老師把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邊幫我補學科短板,一邊關注我的心理狀態,生怕我有壓力,高考影響發揮。”
△盧磊帶着錄取通知書回學校看望唐義凱
看到盧磊的錄取通知書,再次表示祝賀後,唐義凱開始叮囑他,“清華可是匯聚了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到了那裏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保持原來的學習勁頭,還要多發揮自己的優勢。”
對於這場支教之行,唐義凱用“挑戰”來形容。“海安班的學生雖然聰明又努力,但畢竟當地的基礎教育薄弱,不能用教江蘇學生的那一套來教他們,整個教學節奏要調整。”唐義凱説,“當地政府也對我們寄予厚望,把教好海安班與當地的脱貧攻堅聯繫起來,想到這一層,我壓力大得都睡不着覺。”
支教期間,唐義凱把正在讀高中的兒子帶到身邊,原本是想更好地監督他學習,但到了之後發現根本顧不過來。“我回家的時候比他還晚,有時洗澡還會打擾到他,想想也有點對不住兒子。”
△唐義凱在備課
“海安模式”薪火相傳
送走畢業班已有一個多月,唐義凱的作息還沒有完全緩過來,一早就來到辦公室備課。唐義凱辦公室的對面,是明年要參加高考的海安3班。午休時間到了,學生們端着從食堂打好的飯菜,在座位上邊吃邊看書。坐在窗口的彝族男孩蘇文傑告訴記者,最近一次考試他考了班級第二名,夢想是去南京大學天文系讀書。
“還有很多孩子的夢想是考上醫學院,將來做醫生,當地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在我看來這是很切實的夢想,也就更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重。”蘇國虎是海安3班的語文老師,和擔任英語老師的妻子王秀雲一同來寧蒗支教。“我姓蘇,我妻子名字裏有個'雲',江蘇和雲南,也許冥冥之中我們倆就和這次支教有緣。”蘇國虎説。
△蘇國虎和王秀雲在食堂吃飯
前兩屆海安班圓滿畢業,如今接力棒傳到他們手中。“我們來之前,就找曾經支教過寧蒗的老師取過經,剛來的時候,海安1班的老師也給我們傳授了不少經驗。”王秀雲説,海安老師之間的“傳幫帶”,也是“寧海之約”取得累累碩果的重要因素。
“傳幫帶”也發生在海安老師和寧蒗老師之間。從1988年開始,海安縣與寧蒗縣教師之間開展了結對幫扶的“青藍工程”,一起評析學生學業,傳授經驗,探討創新。“現在海安班的教學模式也正在往其他班級推廣,也正是由於海安班取得的成績,一些優秀學生不再遠赴麗江,願意留在寧蒗讀高中。”寧蒗寧海民族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李學高説,讓寧蒗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也是“寧海之約”的目標。
(編輯 張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