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語文劉老師:孩子的“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
孩子的“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那麼,什麼是“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呢”?再説詳細點,什麼是“理性”和“感性”呢?它們在作文中的體現又是什麼呢?
我還是用案例來説明什麼是“理性”,什麼是“感性”。
我們在大街上行走,遇到一個乞丐,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對吧。
感性,就是遇到乞丐的時候,你會心裏產生憐憫,會產生願意為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衝動,甚至有些人會聯想到自己曾經經歷的苦難,甚至會有想要了解他背後的故事,曾經的遭遇,會寫一些文章紀念這個事情,甚至會有想要做些什麼事情去幫助他。還有些人,會因為而上書政府部門出台相關的政策……這些,都是感性的表現。他是一個人在遇到事情時的情感即時表達,衝動、激動、流淚、呵護……
理性,就是遇到上面那個乞丐,頭腦裏立即浮現的是來分析這個人,分析他的心理,分析他的背後,分析他的背景,剖析他的內心,這是不是一個騙子?他為什麼會在這裏出現?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是立即出手幫助他還是用更好的方式幫助他?我有多少能力做這件事情?我有沒有辦法找出他背後的黑惡勢力?我如果做出下一步的行動,對我自己有多少影響?我若是出手,會得到什麼後果……
我們發現,二者的思維,從同樣的原點出發,但路徑立刻就發生了偏轉,再也難以重合。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是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行動。二者最好能結合在一起。
那麼,對於這個乞丐事件,我們第一件事情是要有情感體現,憐憫的情感;第二個行動,是理性分析,這是否合理,可以進一步溝通去驗證這個事情。如果合理,我們自己有多少能力去幫助他,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是否需要尋求幫助?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自己是否有那個能力?或者有更好的渠道?什麼時候去做這個事情更合適?誰來出面做這個事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我們小時候,老師會經常教育我們,遇到“特務”,要怎麼辦?要“智取”,而不是“直取”。要學會“辨別”,學會“敷衍”,學會找有能力抓住“特務”的人和組織。這就是要求我們要“理性”而不要“感性”。
寫作,其實就是把“理性”與“感性”有機結合的過程。
就是把情感有機表達出來的過程。
沒有情感的理性,寫出來的只是“説明文”;沒有“理性”表達的情感,都是車軲轆話,雜亂的情感表達,根本就不叫文章。
再舉個例子,你在外面工作,很少回家,接到媽媽一個信息,“春節回家嗎”?
感性的人,立即會想到,媽媽想我了,我很久沒有回家了;理性的人立即想到的是,媽媽缺錢了,媽媽遇到困難了,我工作很重,給媽媽回個信息,“回”……
如果感性和理性結合,應該是這樣的:我很久沒有回家了,媽媽想我了;我需要反省自己,為什麼這麼久沒有回去看媽媽;我是否可以立即安排好工作計劃,儘快回家一次;另外,媽媽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我需要在最快的時間聯繫上媽媽,問清楚。如果確實是遇到困難,我該如何協調好回家與工作的事情……
那麼“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又是什麼呢?
“理性教育”就是邏輯思維的教育,是學會如何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條理化的教育過程。學會剖析問題的重點與非重點,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學會先後順序,輕重緩急,學會保留和刪減。學會重要的和及時的區分。這個過程,需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理性腦區間”去實現的。
“感性教育”就是學會把情感與觀點結合的過程。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是這個意思的表達。一個人的精神,可以上升為一羣人,一個民族的人們的精神情感;一個小的行動,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個細微的動作,可以表現無限的愛意;一個眼神,可以温暖一個世界……這些,就是所謂的“感性教育”。這個過程,是需要充分調動孩子的“感性腦區間”去實現的。
高中生的文理科分科教育,其實就是“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的體現。但在寫作上,二者是不可能分開的。所以,有的同學覺得自己文科不好,其實就是“感性教育”不足,“感性腦區間”開發不夠,所以就選擇理科,卻不知道,你的閲讀理解都會出現問題,你將來的表達能力都會有問題。所以,單純的文理分科,根本不是解決“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最好的方法。
最後,我們説説孩子“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結合後的好處。
歷史上,最成功的人,基本都是“理性與感性”結合的最好的人。比如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為什麼後來是平民鄉長劉邦戰勝了貴族子弟項羽?為什麼是大家都選擇了投靠劉邦而拋棄了戰神?你仔細分析劉邦和項羽的性格,就會發現,其實就是“感性”和“理性”性格的區別帶來的後果。
漢末羣雄並起,最後成功者只有三人,曹操、劉備、孫權,為什麼?排除其他因素後,我們會發現,這三個人都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最好的三個人。那些具有獨立單一性格的人,都失敗了。
那些動輒就“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人,下場基本都很慘。那些動不動就吼叫“我要殺了你”之類的人,基本上“理性教育”都很失敗,甚至是“理性腦區間”都沒有被開發過。我們中國傳統老話“三歲看大八歲看老”其實説的就是從一個人的性格來看到他未來的成就,這有點偏面,但有一定的道理。
一個人是否有完整的健全的人格,很重要,遠比考上一個名牌大學更值得我們重視。純感性的泛濫和純理性的功利,都是十分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