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轉型帶來新考題 新時代汽車人才是如何煉成的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又到一年高考季和招聘季。由於新冠疫情,2020年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而考生和家長對專業和學校的關注並未隨着高考的推遲而停止。
在這場“六保”“六穩”的大考中,保就業被認為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的着力點。其中,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必然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
有統計數據顯示,汽車業間接拉動的行業有接近50個,汽車產業鏈從業人員占城鎮就業總人口比例超過10%。因此,汽車業在推動經濟發展、解決就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汽車工業的進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但作為吸納人才就業的大户,汽車企業的招聘並未停止。
招聘平台BOSS直聘發佈的《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顯示,隨着機械/製造業穩步恢復生產,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逆勢增長。同時,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熱門產業的應屆生招聘力度普遍提升,面向應屆生的崗位規模較去年同期均有1-5個百分點的提高。
作為公司的“招聘管家”,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人事副總經理金先楨對這一趨勢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由於行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速,今年企業要在車聯網、智能駕駛以及營銷數字化等領域加速佈局。因此,人才需求方向和結構也要據此進行大幅調整。”
在他看來,“新基建”概念提出後,5G、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各領域建設全面加速,以計算機、軟件等專業人才為主體的數字化人才將更加搶手。
如果説高校是汽車人才的蓄水池,企業則是助推人才成長的加速器。對於想在汽車行業大顯身手的同學來説,如何在校園學習和企業實踐中尋得成長“路書”,完成自我升級,將成為人才突圍的關鍵。
特殊春招季帶來新啓示:在大學校園開啓“跨界模式”
作為一名典型的“斜槓青年”,剛剛完成吉林大學大一課程的曾宣霖還有“第二戰場”。在掌握本專業課程相關內容的基礎上,他選修了通信工程學院的創新實驗課程,自學了編程、格鬥機器人和“基於飛思卡爾單片機的智能小車”,接觸了不少與汽車行業息息相關的前沿知識。
從小喜愛汽車的曾宣霖向記者坦言,報考時選擇工業設計(車身工程)專業毫不後悔。儘管有人“唱衰”傳統車輛工程專業,但他對自己未來的就業仍十分樂觀。
“就拿自動泊車功能來説吧。研發時先得有算法的搭建,然後在仿真平台上做一些參數調試、模擬仿真等,接着就是實物實驗。”曾宣霖表示,實驗過程中,過程中,汽車自身的實際情況必須考慮在內,而這離不開汽車理論方面的基礎知識。“從建立數學模型理論推導到做仿真實驗,都不能違背汽車所原有的特性。”
《2020應屆生春招求職趨勢報告》的數據印證了曾宣霖的判斷:無論是招聘高薪資崗位還是應屆生期望高薪資崗位,大致均集中在前沿技術崗位中。
數字經濟和先進製造業相關的產業在戰“疫”中發揮了重大價值,而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商用5G等領域成為關注核心。這些行業對應屆生也較為友好。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大多數校園招聘轉戰線上,今年春招季顯得有些“擁擠”。
“2月下旬,一汽-大眾就正式啓動了今年的春季校園招聘。”金先楨透露説,此次招聘採用“無接觸”面試流程,招聘範圍涉及近10個專業、18種崗位。
其中既有常見的設計學、工業設計專業,也有近年來需求量暴增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和軟件工程等專業。由此可見,隨着汽車產業向“新四化”轉型,新領域的人才缺口依然巨大。
“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積極適應這個世界的新變化,通過不斷學習為自己充電。”在曾宣霖看來,大學生如果在掌握汽車宏觀知識的基礎上,提前接觸前沿技術,就能更符合汽車企業的用人需求。
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汪航對這一觀點十分認同。
此前,汪航在本科學了4年機械電子工程,研究生階段又鑽研機械工程專業。出於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巨大信心,他在博士階段則選擇了新能源動力鋰電池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方向。
“電動化改變了汽車的能源驅動方式,智能化使汽車從機械走向智能,網聯化結合5G技術,給智能化應用提供大數據支持,而共享化則催生新的汽車經濟模式。”汪航認為,汽車“新四化”給我國汽車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一旦做好技術突破以及落地應用,有機會使我國的汽車產業走在行業頂端。”
在他看來,汽車行業變革的核心是技術突破,而技術研發需要的是人。
“對相關專業的學子來説,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經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因此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汪航提醒説,在學習就要有“跨學科學習的意識”。
事實上,儘管傳統汽車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但行業轉型帶來了大量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而這正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肥沃土壤。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一旦把握好這樣的時代機遇,就有機會在更大舞台上實現自身的價值。
汪航直言,自己最理想的就業方向是去高校繼續做電池診斷研究。他説:“汽車業轉型過程中帶來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被解決,我們青年要敢於挑戰,要將自己所學應用到實際需求中。”
“跨界就職”帶來新機遇:汽車業也能為IT青年提供大舞台
對於那些試圖“跨界就職”的大學生來説,職業生涯的成長軌跡不應侷限於所學的專業,而是根據行業趨勢和個人興趣,發展出更多可能。
據金先楨介紹,新員工入職一汽-大眾後,不僅可以得到“成長導師”的一對一幫助,還能在企業學習“行動學習項目”等新課程,學到很多校園裏沒有接觸過的知識和技能。
面對中國汽車市場一浪勝過一浪的轉型浪潮,傳統制造企業的天花板逐漸顯現。在他看來,面對轉型的巨大挑戰,人才培養體系的強大與否,將決定企業能否走出“轉型陣痛期”。
“IT男”金維鵬在一汽-大眾的故事足以證明這一點。
2012年,從東北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金維鵬沒有像大多數同學一樣投身互聯網行業。當時正在開啓數字化轉型的一汽-大眾向他發出邀約。於是,學了7年IT的他成了一名汽車人。
金維鵬坦言:“在互聯網公司,我可能是一顆合格的‘螺絲釘’的話,而在汽車企業,我面對的則是一個更大的發展舞台。”在一汽-大眾,他發現,這家外人眼中的傳統車企對於新業務和新模式的創新發展非常重視,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加強跨界人才培養的決心更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汽車行業發展了100多年,從工藝製造水平、管理體系等方面來説,本身就是製造業王冠上的明珠。如今,車企對於數字化轉型訴求強烈,也給我們青年提供了發揮創造力的大空間。”金維鵬工作不久後發現,以前車企把數字化應用統統外包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這樣會導致產品活躍度低、用户體驗不好,不能很快滿足用户的市場需求。”金維鵬坦言,一些在IT 公司、互聯網公司很容易實現的模式,汽車廠要從無至有地建立起來,頗費周折。
2014年,金維鵬開始接手車聯網項目的工作規劃和管理。2017年,他被安排負責一汽-大眾C端數字化中台的建設。到了2018年,金維鵬更是成為一汽-大眾成都數字化研發中心的籌建負責人。在短短几年時間內,這位“跨界造車”的年輕人迅速成長為一汽-大眾數字化研發領域的優秀人才。
他感慨説:“在一汽-大眾,數字化轉型並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貫穿了產品、營銷等領域。這也給了我實現抱負的大好機會。”
8年來,原本是汽車“門外漢”的金維鵬熟悉了汽車的研發、製造、營銷流程,對汽車行業的理解也更深了。更重要的是,在公司的支持下,他嘗試引入IT互聯網公司的模式,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由金維鵬率領團隊打造的“一汽-大眾超級App”被視為這場轉型的勳章之一。
據介紹,該App集成了60多項功能模塊,能夠滿足用户從看車、選車、購車、用車、回店維保到換購的全部需要。
在App的研發過程中,金維鵬和團隊借鑑了IT互聯網公司的研發流程,實現了“兩週一次版本迭代”,從而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2019年年末,App一經上線,便收穫不少好評。
“很短時間內,這款App就達到了100多萬下載量、80多萬註冊量。更讓我們驚喜的是,它用户活躍度達到15%,用户體驗、評分顯著提升。”金維鵬興奮地舉例説,“車主提問-經銷商專家技師實時解答”的功能廣受好評。
有用户在手機應用商店點評説:“用App進行24小時全天候溝通,讓用户和企業的溝通模式煥然一新。”
如今,隨着一汽-大眾轉型的不斷深入,金維鵬的團隊也不斷壯大。去年,有6名90後年輕同事中加入團隊。其中,4名車輛工程、機械製造專業出身的“汽車男”在IT領域找到了新舞台。
“一汽-大眾為員工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針對不同階段人羣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金先楨總結説,公司花大功夫建立人才培養體系,既是為了提升團隊戰鬥力,也是為了使企業成長與員工個人發展相輔相成,“實現價值共贏”。
“他們不僅可以獨立完成數字化開發任務,更值得關注的是,他們會靈活運用傳統車輛工程專業的相關知識,成為團隊中的‘黏合劑’。”金維鵬直言,不同專業出身的青年工程師在工作中互相取長補短,能夠有效避免IT人才在汽車行業“水土不服”。
這樣的“組隊模式”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金先楨告訴記者,為了提高團隊成員的綜合素質,也為了讓大學生未來能把所學知識與工作內容無縫對接,一汽-大眾將組建數字化人才班,並加強校企合作,逐步推進實習生培養計劃等項目。他表示,一汽-大眾將與具備計算機、軟件等一流學科的一流大學建立長期合作。
“高校的車輛專業學科體系與社會化的人才培養服務體系既要共享,又要聯動。”正如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所説,青年人才的培養,需要多方合作。
“眼下汽車人才培養受到廣泛重視的程度前所未有,行業與企業、學校合作,企業與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合作等方面應加強聯動,最終實現從業者職業生涯不同階段成長的全覆蓋,讓從業者入職前的工程教育和入職後的繼續教育跟上汽車產業前進的步伐。”朱明榮説。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金先楨坦言,只有打造穩定的數字化人才儲備池,企業才能以良好的狀態迎接汽車行業變革。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要培養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政府搭台、企業支持、高校對接、共建共享”缺一不可。
面對汽車業“新四化”轉型帶來的新考題,那些躊躇滿志的車企應該明白,符合新時代的汽車人才培養體系,正是他們需要擦亮的“金字招牌”。
(本文照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