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過演義“桃園三結義”的原型元末“漁民三結義”

一炷香插下,三個頭戧地,三個身處社會底層的有志青年,從此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他們相互扶持,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這故事很耳熟,似乎就是名著《三國演義》第一回,桃園三結義。但卻並非如此,今天我們要説的故事,乃是“桃園三結義”的原型“漁民三結義”!

元末,沔陽黃篷,一座荊州段長江北岸的不大鎮子,鎮子很窮,大多數人都是漁民和貧農,鎮子只有一排土街,直通江岸的漁人碼頭,幾十間土夯的房子,高低錯落。有幾間瓦房格外亮眼,其餘大多數都是茅草屋。

古代漁民

漁民三兄弟

文書小吏陳友諒,這一天心血來潮,可能是因為某一種好的預感,他沿着滿是泥濘的街道,與滿街一身腥臭的漁民擠在一起,這是一股讓他噁心的味道,儘管他出身漁民,儘管他近三十年都沒有擺脱這股魚腥味,但是他依舊厭惡這股味道,因為這股魚腥味給他帶來過無數次別人的冷眼和鄙視,可能一生都揮之不去。陳友諒皺着眉頭,仍然往前走去,越靠近碼頭的集市,魚腥味越濃。

行至碼頭,集市熙攘,商販很多,大都是販賣水產和劣質工藝品。陳友諒對這些產品毫無興趣,現在他滿腦子都在想,如何才能真正逃離此地,從真正意義上成為上層階級,而目下這個毫無上升空間的小吏的職位,讓他絲毫看不到希望。為此,陳友諒滿心焦慮,而越來越濃的魚腥味更讓他心煩氣躁。

這時,陳友諒只見縣衙編外人員胥師(管理市場的小吏),和一位身材魁梧,長鬚美髯的賣草鞋的高個子壯漢打得火熱,雙方在市場上説説笑笑,勾肩搭背,嚴重影響了政府官員的形象。心情煩悶的陳友諒上前就要制止,胥師見陳友諒到了,慌忙告退,陳友諒哼了一聲,回頭再見那漢子,只見他對陳友諒毫無懼意,並沒有理會陳友諒,而是繼續與其它商販説説笑笑。在百姓懼怕官吏的年代,陳友諒不由得對這位壯漢產生了好奇。

正當陳友諒在猶豫是否要當着眾多百姓的面與這位壯漢折節相交。這時,一位魚行老闆模樣的漢子走上前來,只見他眉目俊朗,面色深沉,身高臂長,一臉堅毅,大大咧咧地就走了上來。然而陳友諒看得出他本人並非如表面那般的是個糙漢子,其本人應該是個很聰明,很有計謀之人。

來人一眼就瞧出了陳友諒的難處,他也看清了眼前這個小吏絕非池中之物,時值天下大變之際,這位小吏日後必定飛黃騰達,而另一人身材魁梧,心性善良,也是非凡之人,於是有了結交之意。

只見他走上來,朗聲説道:“想不到,天下英雄皆在此地也,天朗氣清,不知二位可否移步,到寒舍小飲一杯。”

元末天下形勢

張必先

陳友諒頓時會意,跟着魚行夥計,邁步向前走去,而魚行老闆也上前笑嘻嘻地牽過壯漢,男人之間,本就不需要太多言語,有酒,有故事即可。壯漢也是豪爽之人,猛然起身,跟着魚行老闆去了。魚行老闆心中暗暗吃了一驚,這位壯漢起身的力道,竟然在自己之上。

豔日高照,蟬聲清脆,林風輕盈。烹羊宰牛,推觥飲酒,互以為酬。什麼是英雄所見,什麼是相見恨晚,一杯酒下肚,衷腸盡訴,心事全吐。飲至深處,三人更覺得情投意合,情至深處,抱頭痛哭。三人分析時局,點名亂世出英雄,我等將大有可為,何不攜手並進。而後,醉醺醺的陳友諒提議,三人何不結為兄弟,同生共死,共赴這即將到來的大變時局,斬荊劈浪,共謀大事。另二人忠肝義膽,無比贊同。

文書小吏日後的一世梟雄陳友諒,出身漁民文武雙全計謀無雙的張必先,漁民之後勇猛無雙智計雙全且忠肝義膽的張定邊,三人以頭戧地,許下生死契約,就在黃篷鎮義結金蘭,開啓了各自的一段傳奇人生。

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劉福通韓林兒郭子興等人在淮西,張士誠等人在淮東支起義旗,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數月後,也就是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紅巾軍的一支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第二次攻沔陽,“一心上進”的陳友諒隨即與張定邊和張必先率領少量漁民和貧農在黃篷鎮起義,而後,想都沒想便率領眾人加入了倪文俊部。

倪文俊此時志得意滿,已經作為徐壽輝手下最為耀眼的統帥,名列四大金剛,而且是掌握軍隊最多的四大金剛之一,畢竟鄒普勝是文臣,趙普勝、傅有德二人雖勇,但是智謀不如自己,再往下的丁普郎等人更不用説了,倪文俊此時已是徐壽輝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元帥,手下更是有明玉珍這樣的精英。對於初來乍到,且手下不多的陳友諒並未太重視,得知他以前做過小吏,識文斷字,就讓陳友諒在軍中做了簿書掾,也就是在軍中抄寫文書的這麼一個角色。

張必先和張定邊深知大哥陳友諒之能,那可是困於泥間的蛟龍,遇水則能飛天。而今卻不得倪文俊賞識,立刻就想要上前爭辯,陳友諒一把拉住二位,輕聲説道:“初來乍到,切莫惹是生非,大丈夫能屈能伸,他日立下功名,再與元帥爭辯不遲。”張定邊和張必先想來有理,隨即退了下去。

隨後不久,在徐壽輝四處擴張地盤的形勢下,陳友諒深感時不我待,遂主動請纓,率領張必先和張定邊及為數不多的親兵,替倪文俊四處征戰,最終打下了黃州,手下聚眾上萬,因功被封為元帥,當然只是倪文俊大元帥下的小元帥,但是已經幾乎和工齡很長的明玉珍平級了。

徐達的小船和陳友諒的鉅艦

陳友諒水軍艦艇復原

三兄弟在黃州如魚得水,抵禦盜匪,體恤百姓,頗得人心。一晃大半年,1357年(至正十七年)一天,陳友諒叫來張必先和張定邊,三人坐於東坡,換來當地流傳的東坡酒,遠望橫於江心的觀音閣,細細分析天下形勢,深知元朝大勢已去。

並對徐壽輝及其手下進行了逐個分析,陳友諒直言,徐壽輝此人無大志,且才疏學淺,全靠一身義氣籠絡眾人,做事不講禮法制度,難成氣候。其手下諸將,鄒普勝有真才實學,雖可為治國謀劃,但是非統軍之才;而傅有德、趙普勝、丁普郎等人,皆是一介武夫,但是對徐壽輝很是忠心;而自己的頂頭上司,倪文俊,雖然是個統軍之才,且文武兼備,但是做事毫無城府,野心太過明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雖然現在倪文俊掌控着天完政權,一心除掉徐壽輝自立門户,但是鄒普勝、傅有德、趙普勝、丁普郎等人皆忠於徐壽輝,徐壽輝人心還在,倪文俊之野心人盡皆知,眾人都有防範,倪文俊起事必難以成功。

果不其然,數月後,倪文俊謀反,但是很快便失敗了,走投無路,前來投奔昔日的手下,陳友諒。他深知陳友諒之能,只要得到陳友諒的支持,逆轉時局到不無可能。陳友諒邀倪文俊入堂上座,自己則立於一邊,身後貼身站着兩位猛士,張定邊和張必先。陳友諒耐心聽完倪文俊的哭訴,當倪文俊圖窮匕見,表示邀請陳友諒加入他的謀反團伙,一起奔大富貴去。陳友諒笑了笑,心裏想到,我是要奔向大富貴,但是不是你給的,而是我自己爭取的。而你卻這麼不開眼,自己送上門來,簡直就是陳友諒自己大富貴的敲門磚,陳友諒內心簡直笑開了花,只是忍住沒笑出來,隨即使了一個眼色,張必先和張定邊二人齊上,倪文俊當時便人頭落地,然後吞併了倪文俊的殘部。

翌日,陳友諒便憑藉着倪文俊的人頭,進入了徐壽輝天完政權的核心,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一下便坐上了天完政權的丞相,成為掌握實權的第一人。

隨後,陳友諒率領着張定邊和張必先二人,大展宏圖。1358年(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四月,破龍興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贛州。十一月,破汀州。1359(至正十九年)三月,破衢州、襄陽路。十月,遣部將王奉國攻信州(今江西上饒)。

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以老臣鄒普勝為太師,收買人心,實權則分給了自己的兩位兄弟,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天下形勢

陳友諒艦隊

三人從黃篷鎮的漁村走出來,短短五六年間,創下了一個大國的基業,雄踞荊襄贛,控制着漢水和長江,當時陳漢政權是當時最強的政權,擁兵百萬,水師數十萬,擁有當時全世界最為強大的一支水軍艦隊,縱橫長江,無人能敵。

陳友諒多疑且殺伐決斷,在他手下做事可不太容易,但是陳友諒自始至終都沒有懷疑過張必先和張定邊二位兄弟,二張始終是陳漢政權的核心,三人攜手與共,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至於身後事,陳友諒先是久攻洪都不下,接着陳友諒的漢政權與朱元璋的吳政權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世紀大決戰,誰贏誰能取天下,陳友諒的無敵艦隊,因為秋冬時節突然起的東南風,導致被朱元璋用火攻擊敗,張定邊最後的衝陣也沒有成功擊殺朱元璋,而後陳漢大軍撤退,陳友諒不幸被流矢爆頭,隨即傷重而亡,張定邊身披百矢,護着陳友諒的屍身和兒子陳理,會和張必先,迴歸武昌,立陳理為帝。

南昌城下的陳友諒水師

鄱陽湖之戰

翌年,朱元璋圍攻武昌,張必先力戰,終因寡不敵眾,被擒,陳理投降,張必先沒有投降朱元璋,想必是孤身隱居而去,從此再無蹤影。張定邊率領殘部突圍,轉戰荊襄,但是天命歸朱元璋已成定局,數年後,張定邊解散了隊伍,出家為僧,懸壺濟世,解民危難,終身不降朱元璋,終年99歲而卒。二張自始至終都是忠義之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背叛大哥陳友諒。

《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想必“桃園三結義”的典故也借鑑了“漁民三結義”的故事,美髯公關羽自然是對照着長鬚美髯且重情重義的張定邊;猛張飛自然是對照着“潑張”張必先。

如果對照“桃園三兄弟”和“漁民三兄弟”的實力,張定邊勇猛無雙,乃是千古罕見的夢見,而且通曉天文地理,智勇雙全,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自然是不輸威震華夏的關羽。而張必先,則是文武雙全,武能統帥千軍,文能出謀劃策、治理國家,個人能力應是強於張飛的。而陳友諒,雄才偉略,敢作敢當,智勇雙全,不失為一代梟雄,他是當時天下唯一一位可與朱元璋爭天下的人。似乎除了胸懷這塊不如劉備之外,其餘軍事、政治才能都優於劉備。

如此可見,“漁民三結義”組合,從整體實力來説,至少是不弱於“桃園三結義”組合的!可惜了,正如歷史讓劉備遇到了曹操,陳友諒也遇到了其一生之敵,朱元璋。而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差距遠沒有劉備和曹操差距那麼大,大約只在毫釐之間。

奈何,天命不歸陳友諒,無能為力,只是可以了“漁民三結義”一代傳奇,終歸沒於歷史的塵土之間。

不過,尤為可嘆的是三位的真情意,喜歡猜忌的陳友諒一生都沒有懷疑過兩位兄弟;而意見每每不受陳友諒接納的二張,卻一生都忠於陳友諒,本來可以投降朱元璋,換來功名厚祿,可是二人卻選擇了當初的堅守,可見陳友諒也並非無情之人,而張定邊和張必先都是重情重義的真漢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13 字。

轉載請註明: 強過演義“桃園三結義”的原型元末“漁民三結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