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欄目|考研準備

冷絲先説明一下,本文所指的本科類型主要是本科批合併後的一本和二本概念。其中,目前的二本院校主要指的是本科批次合併之前的三本院校。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其實,我們不用迴避這個話題:本科出身確實影響到學生考研最終的結果,至於影響到哪些方面,這倒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很多考研學子,尤其是那些來自於二本院校的考生,他們也許對未來的考研滿懷信心。考研學子的家長在這方面表現較為理性和冷靜,他們對考研學子認識到位:高考時成績就不是特別突出,競爭力當然比“985”“211”高校的學生有差距,考研能夠成功固然很好,沒有成功也不必灰心喪氣。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那麼,到底哪個類型院校的學生是考研大軍?與重點高校的考生相比較,二本院校的考生考研有何劣勢?這些劣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難道僅僅是本科院校的層次差異一個等級嗎?在考研錄取的實際操作之中,二本院校考生是否被歧視?

這是一份來自南京市16所高校的調查結果報告:在考研羣體中,本科院校為“985”類的佔2.19%,本科院校為“211”類的佔28.45%,本科院校為其他類的佔69.36%。客觀而言,這份報告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碩士研究生招錄中“985”“211”類本科畢業生的相對稀缺,但是,如果加上省屬重點院校考生的比例,一本院校學生整體比例超過了50%,這説明,所謂二本院校學生是考研主力軍,並不符合實際情況。當然,這也從一方面解釋了為何本科院校背景越好,越容易在考研過程中佔據優勢。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讀研羣體的本科院校類型優於考研羣體,也就是説,最終被錄取為研究生的羣體,他們的本科出身整體上優於整個考研羣體,所以,院校類型與考研能否成功確實有很大的關聯。

毋庸置疑,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校“標籤”給考研競爭帶來了無可比擬的優越性。“985”“211”的身份已根深蒂固,學校儼然已被分為三六九等,這也引起了高等院校之間不平等的競爭。“985”“211”類高校與普通類高校在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學生質量以及經濟保障上的差距不斷拉大,無論是在就業機會的獲取上,還是在升學深造中,“985”“211”類高校的畢業生已經成為了優秀畢業生的代名詞。

大部分高校在碩士招考的面試中,出現了對於“985”“211”類本科畢業生的過度青睞,部分高校明確規定對於“985”“211”類本科畢業生實行面試不刷原則以及直接錄取雙“985”類調劑生的原則。名校的“標籤”確實給部分考研者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換言之,出身於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在考研時即使沒有被歧視,但也有被忽視的現象,這也不足為怪。

還有一個方面,“985”“211”類高校本科畢業生在考研動機上更多的是基於對學術的興趣,針對南京市16所高校調查是這樣的:本科院校類型為“985”“211”類的考研羣體,選擇“為獲取更高文憑”選項的有效百分比為52.20%,選擇“對於學術的嚮往”選項的有效百分比為51.65%;本科院校類型為“其他類”的考研羣體,選擇“為獲取更高文憑”選項的有效百分比為59.95%,選擇“對於學術的嚮往”選項的有效百分比為40.53%。

這從一個側面説明:相比較普通類高校本科畢業生,“985”“211”類高校本科畢業生更多的是基於對學術的興趣,而不是對文憑的功利性追逐。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個人學習能力、學習資源優勢與院校“標籤”的優越性,讓他們在畢業的去向上面臨更多的選擇,他們在就業、出國深造中佔據優勢,而考研只是畢業的一個選擇流向。

高考之時,考生們通過成績的高低被不同的本科批次錄取,更多的高考失利者也希望通過考研來改變自己的出身,摘掉自己高考失利的“帽子”。

對於過去的三本類、專升本類以及自考類的考研羣體來説,由於高考的失利、分數低的原因,明顯存在自信心不足,往往處於想要報考更好的學校卻不敢報,想要參加考研卻不敢考的情形,並且在考研複試中,專業屬性好的考研者往往更能受到招考院校的歡迎,而專業屬性差的考研者則更容易在面試環節被刷。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這部分考研羣體與一本考研羣體相比,無論在學習的基礎上、學習的自制力,還是在考研的學習氛圍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要求他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具有更頑強的意志力,才能夠在考研中取勝。

除此之外,這部分考研羣體認為考研是改變個人學歷出身的重要方式,從而忽視了在考研過程中對於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習方法的掌握,常常出現只是為了考研而考研的現象。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到,一本學生在考研羣體以及讀研羣體中的數量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調查數據顯示,在考研羣體中,一本類學生總體百分比達到74.8%,而在讀研羣體中,一本類類學生的總體百分比已經達到90.7%。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這也説明,高校本身屬性、專業屬性的優劣已經成為考研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在專業屬性上處於劣勢的考研羣體,顯然無法在考研這支獨木橋上成為主力軍。

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研究生教育的機會應當對不同身份的人平等開放,來自不同本科院校的大學生應當具有同等的研究生受教育機會。當然,教育並不存在着絕對的公平,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特定階段,無論是在選拔性上還是競爭性上都極具複雜性,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表現為具有許多複雜規定和關係的豐富總體,它是在對人類羣體進行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時達到的一種相互制衡的公平理性。

而現實的狀況是本科院校背景的差異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產生了重要影響,進而影響着研究生教育機會的獲得,且這一影響趨勢愈演愈烈。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研究生教育原本是考研學子追求學術興趣和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但也不得不承目前卻成為高等教育資源比拼的場地,這種局勢也提醒我們對於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研究生教育依然是一個重要環節。

冷絲最後説明一下,一般本科學生也就是二本院校學生,他們並非完全沒有優勢,這些學生往往對考研非常重視,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立下了考研的志向,大一和大二時就着手準備考研的各項工作,“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他們最大優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3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本和二本院校學生,究竟誰是考研主力軍?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