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韓信,我覺得都是合夥人性質,本身和劉邦之間也並沒有很明確的君臣的觀念,只是隸屬於劉邦,但並不是死心塌地的員工,張良事都做的比較適宜,韓信政治智商低了點,我是不提倡劉邦化,劉邦確實比較流氓。項羽也有自己的問題,但項羽沒被這麼把自己錯誤問題捧成正確的。但劉邦就比較明顯的在把很多流氓故事合法化。
劉邦的問題在於其理念,經常來一些比較流氓化的東西。對待功臣的態度上,你説了很多,但這些人對其在建國之後構不成威脅。但是能讓劉邦安不下心的,像是韓信,蕭何,張良,彭越,英布幾個厲害的,都跟劉邦發生了衝突。作為一個政治團體來講,同時要滿足國家的理念,皇帝的理念,臣子的理念,百姓的理念,形成融合的狀態。劉邦在當了皇帝之後,這幾個理念顯然融合不了。甚至產生利益以及理念的衝突,而劉邦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流氓特點表現的還是比較明顯的。與其大家捧劉邦,不如捧周文王、周武王、漢文帝這些,這些沒污點,何必捧劉邦呢?或者美化流氓行為呢?
我覺得韓信應該自立,項羽手下第一大將龍且就是死在韓信手上。當時的韓信的戰術基本就是領先同齡人好幾個時代。所以不認為韓信幹不過項羽。相反,韓信這種人絕對沒人容得下。為啥?太能打了,萬一造反誰都擋不住劉邦軍事能力不差,請問他打過什麼勝仗,彭城之戰被打那麼慘。劉邦的發家史都是反秦的時候打那些秦國的城池,多半都是靠戰略,大多不戰而降,你也不要説那麼劉邦戰略意識有前瞻性,當時身邊就有很多謀士,張良當時就在。
看史記原文記載,在韓信項羽正式交手之前,韓信是唯一一個令項羽感到害怕的人。後來十面埋伏,命喪垓下就不説了。韓信在漢中時就已經有必勝項羽的把握了。後來的戰爭結局也跟之前預測的類似。而項羽直到龍且被殺才意識到最可怕的對手是韓信,韓信不是很聰明,史記裏面蒯通曾經勸韓信自立為王幹項羽和劉邦,然而他沒聽,要報劉邦賞識之恩,最後才落個這樣下場,韓信根本沒有造反的思維,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戰國時代,認為自己和劉邦是平等的諸侯王,等到楚王變成淮陰侯,也就失去反的號召力了。從封王到郡縣其實可以慢慢來,甚至貶到侯也不至於死。
韓信謀不謀反也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是天下無敵的韓信,軍中威望無可匹敵,千古之兵仙,關鍵是他太年輕了。年輕到他有的是時間可以等,可以積攢力量,可以改變思想,可以培養謀反的決心。如果韓信60了,就算被貶也不至於死。項羽其實打過敗仗,只是司馬遷刻意美化項羽,沒在項羽本紀裏説,但是在其他人的傳記裏有提到過。還有韓信打敗項羽,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韓信三十萬兵力,項羽十萬。感覺韓信排進前三應該沒問題吧,大漢大半天下都是他拿下的,而且在被劉邦中間拿走軍隊的情況下,重新開始,攻城略地如砍瓜切菜。開創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戰術戰法,留下無數經典戰役。
韓信老師每次在自己前途陷入困境的時候都要搞事情的,在楚不得志,投漢。在漢地不得志,出走,被蕭何追回來。他對劉邦的態度是:忠心,但又不是很忠心的那種。齊地稱王,自己功名實現了,之後劉邦被圍,韓信又按兵不動,他對劉邦的忠心就這樣了,功名王爵比劉邦重要了。他手握重兵,王爵在手的時候,確實不會謀反,因為他想要的有了。但是,王爵沒了,被困在都城,和一幫他看不起的“下九流”混在一塊,他心態就炸了。
韓信老師一生都在追求王爵功名的,也是一個骨子裏很自傲的人,不是白蓮花,更不是佛系青年。因此王爵被削,困在都城的時候,他此時心態是失衡的,對自己的待遇是極度不滿的。太史公記載劉邦雲遊設計抓韓信,直接寫明劉邦冤枉韓信了,之後劉邦對付彭越,太史公也直接喊冤,為其翻案。因此我認為太史公寫韓信造反,是真實的,韓信策劃謀反,報復劉邦是成立的。個人認為韓信無論有沒有真正謀反,當他成為平津候之後就是失去了士兵的將軍,沒有牙的老虎。假如韓信重新掌握軍隊的話他謀反還有戲,因為他的力量源於他的將士,沒了將士他也只能在河邊討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