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戰亂的年代。從公元907年朱温滅唐到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歷時五十四年。在這個年代裏,人人都想當皇帝——這個王朝剛建立,就有人想着把它推翻了自立為主;有的人看着別人做皇帝氣忍不下,就在自己的封地上把自己封為皇帝;有的人處心積慮卻為別人做了嫁衣裳;也有的人無心為帝卻硬被提溜到了皇帝的位置上;那些南征北戰,掃除一切障礙最終走上皇帝的寶座沒幾年就駕鶴西去的也大有人在。在這個換皇帝就像走馬燈似的年代裏,趙匡胤成了最終的勝出者。
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不僅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二百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還以“文以治國,武以安邦”為治國理念,抑武揚文,讓宋朝在文化方面達到了空前繁盛的時期。徹底結束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局面。可以説他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權的終結者,也是後世文明政治的開拓者。趙匡胤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引領宋朝走向了一個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康莊大道。
趙匡胤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成就呢?
首先,趙匡胤是個注重親情的人。
趙匡胤生活在中國最混亂五代十國時期。他出生在後唐,生長在後晉。父親趙宏殷出身官宦世家,驍勇善戰,擅長騎射。當然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連皇帝都朝不保夕,官宦之家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趙宏殷在石敬瑭的後晉幹什麼呢?據説他是在禁軍裏,具體做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估計也不是什麼值得記載的官職。在劉知遠建立後漢以後,他就開始了隨波逐流的日子,並且使得一家人在這個戰亂年代得以平安無事。
要知道,在趙匡胤出生後的二十年裏,更替了三個王朝,有五個皇帝你死我活地紛爭,還有契丹皇帝過來把後晉推翻後又走了——天下得亂成啥樣啊!可就在這樣的環境裏,趙宏殷帶着一家子雖“東躲西藏、流離失所、備受欺凌”,但竟讓他們毫髮無損,連個受傷致殘的都沒有。這靠的是什麼?肯定不是欺行霸市的強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軟弱。趙宏殷在潛移默化中教給趙匡胤的生存智慧,以及親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情感,對趙匡胤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趙匡胤是個很注重親情的人。咱們就看他衣錦還鄉,在家裏因為“點檢做天子”一事發了一句牢騷被妹妹拿着擀麪杖追着打這件事來看——趙匡胤在家人面前一點架子都沒有。
咱們再聯想到戰國時候的蘇秦,靠嘴皮子得到重用後就回家顯擺,嫂子跪迎他進家門時還匍匐前進。像蘇秦這樣的人,跟趙匡胤真的是沒法比呀!
“有本事的人在外面是強者,沒本事的人在家裏是強者”。
第二,趙匡胤遇強則強,愈挫愈勇,很有自己的主見。
在趙匡胤眼裏,任何困難都不是困難,都是難得的機遇,在困難面前無論自己多麼弱小,他都能想到解決的辦法。
趙匡胤跟李璟不同,李璟的父親去世時明明告訴他怎麼去做了,為了加深他的印象還咬破了他的手指。但是李璟卻經不住“五鬼”天天在耳邊聒噪,竟把父親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在不該出征的時候南征北戰,在應該揮師北上的時候卻無動於衷。結果讓南唐毀在了他的手裏,給後世也留下了禍患。
趙匡胤做事兒很有主見,每一次戰爭遇上瓶頸,他都是主帥的主心骨,面對其他大臣的反對他也無所顧忌。而且每一次都能力挽狂瀾、扭轉戰局。
在高平之戰中,他帶領一千鐵騎,嚇退了劉崇的幾萬大軍;在攻打南唐的壽州時,南唐軍隊對後周形成包圍之勢,趙匡胤帶領五千人馬,擊潰兩萬南唐大軍;滁州之戰,他仍然帶領五千人馬,擊潰了南唐十萬大軍……
並不是這些人刀槍不入,而是他們除了自身的英勇善戰之外,還有趙匡胤的英明決策和能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
第三,趙匡胤善於總結,頭腦靈活,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
在渦口大捷時,他帶領五千人,先用一百個人把姚鳳的兩萬軍隊引入自己的埋伏圈,打得他們死的死降的降。滁州之戰時他知道姚鳳跑到了滁州,還用這樣的辦法吸引敵人的眼球,料想他們肯定聽姚鳳的話不敢輕舉妄動,就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用區區五千人馬擊潰南唐十萬大軍。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又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解決了五代十國時期所有朝代遇到的難題。他既給了功臣們足夠的體面,又拿走了他們手中的權力,使國家得以長治久安。
第四,趙匡胤以人為本,深得人心。
無論從他“陳橋兵變”後對後周幼主的善待,還是在他滅掉南唐後對李煜的寬容,都不難看出,趙匡胤是個仁慈的君主。正是他這種性格,才使得他在深得大家的信任,在關鍵時候搶了彩頭。
當然了,那個寒燈夜晚的“燭影斧聲”,也給後世留下了無限的猜測。如果這是真的,這仍舊是五代十國的餘孽,趙匡胤沒有錯。
在歷史的長河中,趙匡胤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無奈,而是一個政治制度最好的、文功達到頂峯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