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不説破是一種教育智慧

老師正在組織小班幼兒進行户外區域遊戲,主要是利用積木及其他輔助材料搭建小動物的家。

為吸引幼兒的興趣,老師在不遠處的樹下襬放了猴子、熊貓、烏龜三種玩具小動物。幼兒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分組為這三種動物搭建温馨的家。為便於團隊協作,強化幼兒的任務意識,老師出示了可掛在脖子上的三種動物標誌牌,讓幼兒自主認領。

一個穿着紅格子短袖的小男孩想要領取猴子的掛牌,可是動手晚了,猴子掛牌被同伴領走了,他沮喪地看了看不遠處的玩具猴子。很快,動物掛牌只剩下了烏龜,小男孩愣愣地站着,老師走過去,把最後一個烏龜掛牌遞給了小男孩,可是他搖搖頭説:“我想要猴子的。”老師小聲勸導説:“猴子掛牌已經領完了,你先給烏龜搭房子,下次再給猴子搭。”小男孩只得無奈地接過烏龜掛牌。

老師交代完任務後,幼兒就到各自的場地上開始搭建,小男孩站在原地不動,老師把他帶到了烏龜家的搭建處。小男孩在那裏站了一會兒,徑自朝猴子的家走了過去。他來到猴子家的搭建處,看了看同伴,又看了看自己的掛牌,略遲疑了一會兒,見同伴正在搬運大塊的積木搭建,也禁不住從旁邊的積木區拿了一塊大積木,加入了搭建羣。

這時,旁邊一位眼尖的小女孩看見了,對他説:“你不是猴子隊的,你是烏龜隊的,你到那邊去。”她一邊説,一邊指了指另一個搭建場地。小男孩聽了,不為所動。小女孩説完就忙去了,小男孩繼續幹起活來,只是,他的手總是下意識地撫弄着掛牌。顯然,他感覺到自己的掛牌與同伴不同,有些不自在,但又不想離開。

房子搭建得差不多了,老師走過來,發現房子太開放,於是提示他們,這樣的房子容易引狼入室。站在老師身邊的小男孩聽了,趕忙搬來紙箱搭建圍牆。房子搭建好後,有人跑到大樹下,把猴子抱了過來,放在小牀上。大家忙不迭地把桌上的“點心”一一拿給猴子吃。小男孩也在餐桌上忙碌起來,熱好“包子”喂猴子。喂完猴子,他又高興地騎車帶猴子到户外兜風,玩得不亦樂乎。

整個過程,拿着烏龜掛牌的小男孩,一直待在猴子家的搭建區。老師看在眼裏,卻並沒有要求他回到烏龜家的搭建區去,而是順由他的興趣,把他當成猴子區的一員,耐心地觀察,引導他搭建。老師的“視而不見”使小男孩愉快地融入了遊戲羣體,同伴也接納了這個“外援”。

小班幼兒自我意識比較強,自己認準的事不會輕易改變,表現得比較固執、任性。小男孩的堅持和執着,老師都看在眼裏,只是看破但不説破,尊重他的意願,讓他自然而然地融入遊戲羣體,從而獲得滿足感和歸屬感。

在自主遊戲中,對於孩子的一些“異常行為”,老師看破不説破,也是一種教育智慧。蒙台梭利在《發現孩子》一書中提出:老師本不應該過多地干涉孩子的行為,即使孩子做錯了,也沒關係。她強調:老師需要確定的是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看破不説破,正是在對孩子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讀懂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意願,才能想孩子之所想,讓孩子自由地盡興玩樂。倘若,老師一味糾正小男孩的違規行為,強行讓他回到自己所屬的遊戲區域,反而會挫傷他參與遊戲的積極性,讓他覺得索然無趣,而成為“局外人”,因此失去自主遊戲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高縣第七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6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9 字。

轉載請註明: 看破不説破是一種教育智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