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仕途平步青雲,為宋太宗出謀劃策,受到器重與信賴
寇準仕途平步青雲,在皇帝身邊任職,受到皇帝的器重與信賴
至道元年(995年)加給寇準為事中,宋太宗已在位二十年,年歲也比較大了。自從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因瘋病廢長子楚王元佐為庶人之後,一直未冊立儲君。大臣馮拯等上疏請求立太子,太宗很生氣把他貶官到嶺南。此後便無人再敢言及此事。寇準從青州召還後,太宗對他非常信賴,竟主動提出立太子之事,徵求寇準意見。太宗問:“朕諸子哪位可以託付天下呢?”
寇準的回答表現封建時代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他説:“陛下是為國家選擇君主在這件事情上,與后妃、太監們謀劃是不可以的,與親近之臣謀劃是不可以的,惟有陛下聖明決斷,選擇合乎天下人期望之子為君。”太宗聽後,低頭思考很久,而後屏退周圍的人,對寇準説:“襄王元侃怎麼樣呢?”寇準回答:“知子莫若父,聖上既然認為襄王可以,那就趕快決定。”
於是以趙元侃為開封府伊,封為壽王,並立為皇太子。在太子去家廟叩拜回來的路上,都城中人擁立道旁,歡呼雀躍,指着太子説:“這是少年天子呀。”宋太宗知道後又不高興,召來寇準説:“人心這麼快就歸向太子,想把我置於何地?”寇準拜賀説道 “這是社稷之福啊。”皇帝又與后妃們説知此事,宮中上下人等都前來恭賀。皇帝解除疑慮,心情開朗,請寇準赴宴飲酒,盡醉方休。
寇準提出先立太子,不可謀及婦人、太監和近臣,而應符合天下人之望這一見解很為後人稱讚。宋代學者呂中認為,東漢、唐之所以有女主太監外戚之禍,雖有名相不能糾正,就是沒按寇準的原則去做,使皇帝為這些人所控制,稱讚寇準之言為“萬世法”。在官員的推薦升降任免方面,寇準自有其標準,而且堅持己見,不肯通融,因而得罪不少人,寫奏指責他“擅權”,任命嶺南官吏不公正等事。
廣東轉運使康戩亦奏言:“呂端、張洎、李昌齡都是寇準引薦進來的,呂端感寇準引薦之恩德,張洎善曲意逢迎,李昌齡膽小怕事,畏懼不前,不敢與寇準爭執,因而使寇準可以隨心所欲,破壞常法。”太宗聞知這些事,甚為惱怒,召呂端等責問,呂端説:“寇準性剛自任,臣等不願多次與他爭執,考慮那樣會有傷國體。”因再拜請罪。
待寇準入見時,太宗面責上述諸事,寇準仍然堅持己見力爭不已,又拿出中書簿作根據,在皇帝面前爭論是非曲直,皇帝愈加不高興,感嘆説:“鼠雀還知道揣摩人意,何況是人啊!”於是將其再次罷官,命知鄧州。真宗即位,寇準遷尚書工部侍郎,後又徙河陽,改同州。鹹平三年(1000年)遷刑部,權知開封府。六年,寇準遷兵部為三司使。當時把鹽鐵、度支、户部三司合為一使,真宗命寇準裁定。
三司事務繁雜,遂以六位判官分別掌管,使其繁適中。以上是寇準在拜相前的主要仕途經歷。他由州縣官一步步升為京官,併入朝在皇帝身邊任職,受到皇帝的器重與信賴。他推薦和提拔一些人,也得罪不少人,在立儲問題上發表了很好的見解。他的剛直不阿、好爭論、認死理的性格,都充分顯現出來。但這些並不算什麼顯赫政績,寇準的主要貢獻是在其拜相時期。宋太宗時期,幾次伐遼戰爭均以失敗告終,在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產生恐遼心理。
皇族內部爭奪王位鬥爭時隱時現,以及由王小波、李順起義引發的對農民反抗的恐懼,迫使他們重新考慮其對內對外的國策。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對大臣們講:“國家如沒有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是邊事,皆可預防,惟有奸邪之人罪不可言,如果造成內患,深可恐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