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將“聽調不聽宣”

古代甚至近代北洋軍閥時代,都出現過類似情景,就是某地的一個相當有實力的軍閥經常會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直白的説就是自保。
這是一種互相妥協的結果,軍閥和中央之間達成某種明面的或者心照不宣的規則,從而使雙方均獲得相應的利益。
聽調不聽宣是啥意思呢?其實就是某武將(軍閥)不接受進京覲見的召旨,但是會接受兵部的調令,到指定的地點參加軍事任務。此武將(軍閥)可以根據自己的研判結果選擇親自帶隊或者派遣手下人領兵。

古代的武將“聽調不聽宣”
這就意味着此武將(軍閥)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獨自進京帶來的巨大風險,比如半路被黑或者在京城被誘殺。與此同時,朝廷也能最大程度的把這個武將(軍閥)利用起來,鎮壓個反叛民變什麼的,至少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西遊記裏的小軍閥二郎神就是這麼操作的,只不過他是藝高人膽大,親自出馬了。現實裏就是當年圍剿蘇區紅軍的時候,地方上的大小軍閥們也沒人進京聽老蔣面授機宜的,不過是按照軍政部的調令派兵圍剿而已,至於一線的部隊怎麼打,那就是得聽軍閥們自己的安排了。老蔣説話他們可不聽,每每給這幫軍閥們下令就跟求爺爺告奶奶一樣“……望兄以大局為重,速發兵進剿……”
古代很多大將。軍閥,都是實力對比後為避免互相損耗投降的,戰場上獻降書,或者託中間人談判。各種原因達成暫時妥協投降,但結果就是不信任。比如清軍和吳三桂,羅藝等。朝廷有可能贏但也會損失巨大就也會選擇允許。

古代的武將“聽調不聽宣”
所以,聽調就是我可以帶兵聽命令打仗或者移防。不聽宣就是不到朝廷當面聽旨。免得被扣押或者暗算。因此有些朝廷為了暗算軍閥,就在其移防過程中暗算。
因為古代大將個個都有自己的人馬,山高皇帝遠的,各自為王,吃香的喝辣的,朝廷對我好我可以聽你的,你要是對我不太好,那我就得想想了。在這個世界上真理只有一個,凡事都講個理,沒有理你的道路就很難走啊,就像古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是曹操的上司,但是曹操表面上聽上司的,但是其實一點都不聽天子的,因為曹操的勢力早已蓋過天子,那就有人説了,就直接殺了上司,自己當天子唄。那可不行啊,為什麼呢?這就是説凡事都將個理嗎,我要是直接殺了你難以服眾啊。表我可以任你調遣,實際上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聽調不聽宣”指的是隻聽從調動而不接受宣召。人們最為熟悉的就是駐守灌江口的二郎顯聖真君楊戩了。而在現實的歷史長河中,也的確存在一些將領“聽調不聽宣”。正如二郎神之所以聽調不聽宣,是因為他與玉皇大帝的關係並不和睦,二人心存嫌隙。而將領如此作,也往往是稱霸一方,皇帝難以掌控,所以才會出現這一現象。
如隋唐名將羅藝,面對隋末天下大亂的局勢,趁機稱雄北方,引得各方勢力拉攏。最早靠山王楊林前往招撫,羅藝就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件是部下兵馬歸他調度,永鎮燕山;第二件是名雖降隋,卻不上朝見駕,聽調不聽宣;第三件是享有生殺大權。”

古代的武將“聽調不聽宣”
晚清太平軍大興,洪秀全帶領上帝教一干信徒從廣西一路打到江南地區,這一路上也招攬了一批會黨、土匪等頭領。其中很多頭領並不完全服從天王洪秀全的領導,因而也要求“聽調不聽宣”。如捻軍首領張樂行,被太平天國封為沃王,長期作戰於淮北地區,聽調不聽宣,與太平軍保持着一定的距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5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的武將“聽調不聽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