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單純以秦人組成的軍隊大概有百萬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南征百越的秦軍,二是駐守上郡的邊軍,三是關中與各地的駐軍。那麼,秦末時期,這些軍隊都去了哪裏呢?
百越之地的秦軍:南征百越損失慘重,秦末亂世並未出現
根據《史記·王翦列傳》的記載,秦將王翦在率領六十萬大軍伐滅楚國,“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之後,隨即“因南征百越之君”。也就是説,秦國攻打楚國的60萬大軍在楚國滅亡之後,便迅速投入到了攻打百越的戰爭之中。
何為百越之地?呂思勉先生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即當時的百越地區,指的便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主要是指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因此地居住民族眾多,故曰“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羅泌的《路史》則説“越常、駱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吾、越區、桂國、損子、產裏、海癸、九菌、 稽餘、北帶、僕句、區吳,所謂百越也”。
不過,雖然關於此戰爆發的時間史學界仍有爭議(清代史學家仇池石認為是公元前222年,明代人郭輩和法國人鄂盧梭認為是公元前221年,廣東學者余天熾認為是公元前219年,越南史學家陶維英認為是公元前218年,曹旅寧認為是公元前217年,呂思勉則認為是公元前214年),但關於秦國動用的兵力,各種史料均指出秦國至少動用了五十萬人。
根據秦始皇的命令,50萬秦軍在主帥屠睢的統帥下,兵分五路撲向百越之地,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攻取東甌和閩越;中軍兩路攻取南越,其一經今南昌,越大庾嶺入廣東北部,其二經今長沙,循騎田嶺直抵番禺;其餘兩路入廣西,攻西甌,一路由萌渚嶺入今賀縣,一路經越城嶺入今桂林。(《淮南子?人間訓》:“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
不過,此戰的進展並不順利,根據史料記載,除第一路軍當年攻佔東甌和閩越地區之外,其餘四路進攻嶺南的秦軍均因山高路險、河道縱橫,再加上水土不服等原因影響,均陷入了戰爭泥潭,死亡慘重,尤其是非戰鬥減員極為嚴重。再加上兩廣各部的頑強抵抗,秦軍進展緩慢。
根據《淮南子》的記載,越人在譯籲宋的率領下充分利用地利與秦軍進行州旋,給秦軍造成了極大傷亡。而嶺南兩廣軍隊在譯籲宋死後,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甚至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殺尉屠睢”,甚至秦軍主帥屠睢也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今廣西桂林附近),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
根據史學家的推斷,公元前214年之前,秦軍第一階段的進攻傷亡高達30萬人上下,剩餘的10多萬秦軍則全部退回兩廣北部邊界一帶。而兩廣軍隊雖然打退的秦軍,但人口也鋭減一半左右,無力對秦軍進行追擊,雙方陷入對峙局面。秦始皇接報之後,認為秦軍戰敗主要是由於補給線太長造成,因而徵調軍民開鑿靈渠,直至公元前214年靈渠建成,秦軍才再次發動進攻,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靈渠修成之後,秦始皇再次召集10萬軍隊,連同剩下的10餘萬秦軍,任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次進軍百越,由於百越軍在前一戰中損失慘重,因此這次秦軍並未遭遇到大的抵抗便佔領了嶺南全境,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從以上記載來看,秦國為征服百越之地,先後動用的軍隊高達60萬上下,但由於第一次進攻損失慘重,最終留守百越的秦軍只有30萬左右。秦末天下大亂時,由於百越之地尚未徹底平定,再加上秦二世所作所為不得人心,駐守此地的秦軍並未回援。
丨駐守上郡的秦軍:蒙恬死後由王離統率,鉅鹿之戰損失殆盡
《史記·蒙恬列傳》有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之後設立九原郡,而蒙恬則率領這支軍隊駐守上郡十餘年,在修築長城的同時,震懾防禦匈奴。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歸途中病逝,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此後,胡亥派遣使者捏造罪名賜死公子扶蘇、蒙恬,扶蘇自盡身亡,蒙恬心中疑慮,請求復甦,結果被囚禁於陽周,而上郡兵馬的指揮權,則被轉交到了王翦之孫王離手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由於秦末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自立,秦二世於是下令召王離率軍進攻趙國。王離於是率領上郡邊軍,從井陘關攻入趙地,擊敗趙軍,並將趙王趙歇圍困於鉅鹿城中。
之後,趙王向各諸侯求援,楚懷王熊心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主將,以項羽為副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領六萬楚軍北上救援。之後,項羽以“破釜沉舟”之計對秦軍發動猛攻,圍困並消滅了王離軍。
不過,關於上郡邊軍的數量,卻始終存在爭議,有三十萬之説,也有十萬之説。雖然《史記·蒙恬列傳》明確提到了“三十萬”這個數字,但《史記·匈奴列傳》中卻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因此,根據這兩處不同的記載判斷,蒙恬率領的上郡邊軍的確有三十萬,不過卻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蒙恬征討匈奴時率領的十萬軍隊,另一部分則是之後補充進來的“適戍邊者”大約二十萬。
此外,《史記·匈奴列傳》有載,“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也就是説,蒙恬去世之後,由於天下大亂,原本的“適戍邊者”又都逃散了。因此,王離攻趙時率領的秦軍只有十萬人左右,且最終被項羽在鉅鹿戰場所殲滅。丨駐守各地的秦軍:各地駐軍前期消耗殆盡,章邯統率主力投降後被坑殺。
除了嶺南和上郡的秦軍主力邊軍之外,秦國統一天下後,關中和天下各地也駐守着一些秦軍,而且這支秦軍的數量應該並不少,只是由於駐紮分散而難以發揮作用。
李斯之子李由便曾率領2.5萬秦軍
例如丞相李斯之子、擔任三川郡守的李由,當陳勝吳廣大軍殺向關中時,他曾向李斯上書稱,“賊軍十萬已到許縣,日夜可達滎陽,城內25000名士卒日夜鑄兵器,加固城牆,挖拓城河,防哨巡守。無奈兵力懸殊,存糧也只可用數月。望速派兵增援。”可見,李由當時麾下曾統帥着2.5萬秦軍,後來義軍攻城,雙方死傷慘重。之後,李由又統率這部分秦軍隨同章邯作戰,負責駐守雍丘,項羽、劉邦率兵攻城,李由重傷之下仍然拼命指揮作戰,最終被劉邦部下曹參所殺,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屍體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而李由所率領的這部分秦軍,也就此損耗殆盡。
由於秦軍駐守各地較為分散,再加上胡亥前期對於天下叛亂並不關心,導致各地秦軍始終處於各自為戰的境地,根本無法有效形成合力,進而在前期義軍的進攻中被消耗殆盡。
除了以上各部秦軍之外,剩下的秦軍便是章邯所統率的平叛主力,有人説章邯平叛所用的兵力,乃是赦免後的驪山刑徒,其實不然。章邯前期統率的的確是由驪山刑徒倉促組建的軍隊,但隨着平叛的展開,肯定有各地秦軍加入進來,《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即胡亥派遣長史司馬欣、董翳支援章邯,又如前文所述的李由軍隊,便加入了章邯平叛的隊伍。
此外,章邯曾先後兩次被項梁擊敗,秦二世於是緊急抽調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率軍攻打田榮時,項梁率軍救援,並在東阿擊敗章邯,章邯向西撤退,楚軍又在濮陽東再度擊敗章邯。《資治通鑑》有載“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也就是説胡亥得知章邯戰敗的消息後,發動全部兵力增援章邯,章邯這才一舉在定陶之戰中擊敗並殺死項梁。
綜上所述,章邯前期統率的驪山刑徒在長期征戰之後必然已經損耗殆盡,此後章邯所率的秦軍,必然是由各地殘餘秦軍和新組建的秦軍所組成的正規軍隊,而這也是秦國僅存的力量。可惜在鉅鹿之戰中,由於秦國國內局勢的動盪(李斯被殺),章邯最終被迫投降,而其所統率的二十萬秦軍,則在隨同項羽西入關中途中,被項羽坑殺於新安一帶。
以上便是秦末天下大亂時,秦國主力部隊的動向,除了南征百越剩餘的秦軍之外,曾隸屬於蒙恬的上郡邊軍和秦國駐守各地的秦軍,都在天下大亂時損耗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