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心裏,好聽的名字往往象徵着某種祝福和寄願,對於高校也是如此,一個聲名卓著的名字代表着知名度和巨大的影響力,而這通常是經過幾代人的辛苦耕耘獲得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推行211重點大學政策後,在中國高校中掀起了一股改名的熱潮,為了互相攀比和搞面子工程,許多高校紛紛改起了校名。改名是把雙刃劍,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會給學校提升知名度,但處理得不好,卻是會適得其反。就有這麼兩所高校在放棄了“國字號”名頭後,不但沒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反而走起了下坡路。
第一所學校是山東工商學院,從名字上聽感覺沒什麼名氣,但它曾經也是響噹噹的國字號,原名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始建於1985年,學校坐落在“最佳中國魅力城市”——煙台,隸屬於原煤炭工業部,是省級花園式單位和文明校園。上世紀80年代初,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各行業都發展活躍,社會經濟對作為基礎能源的煤炭需求量迅速猛增,煤炭供應增長,煤炭供應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得以建立並迅速發展,但隨着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社會對煤炭的需求也不似從前,煤炭行業逐漸衰落,學校也在03年改名為山東工商學院,為了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寧可放棄“國字號”,誰知改名之後名氣反不如以前,不得不讓人感嘆一番。
作為曾經擁有“國字號”的山東工商學院,其實還是擁有着不小的實力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學位4個,省級重點學科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產業經濟學、會計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統計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雖然有着相當的實力,卻不為人知,知名度的直線下降,實在讓人感到遺憾。
而另一所學校是東華大學,位於上海市,可能很少有人聽説過這所學校,但如果提起它的另一個名字,可能就有人知道了,其校原名為“中國紡織大學”。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紡織行業在我國迅猛發展,行業發展的背後也需要技術和理論的支持,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中國紡織大學也迎來了自己發展的“黃金期”,但好景不長,在市場飽和和競爭愈演愈烈後,紡織行業也漸漸走起了下坡路。學校為了自身的發展,也開始向綜合性大學發展。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的名氣雖然不大,但實力絕對不容小覷。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6個博士後流動站、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學科門類。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東華大學的紡織科學與工程被評為A+,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設計學評為B+,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評為B。從以上學科評估不難看出,東華大學擁有着與自己身為211高校相匹配的實力,紡織專業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可就在換了名字後,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卻不如以前,讓人很容易忽略其存在。
雖然以上兩所高校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改名,但它們改名後的現狀卻不得不讓人深思,現在每年都有大量的院校更名,但學校改名背後的原因無非以下兩種:其一,是校領導考慮到原來名字中過氣的行業,所以想用新名字作為遮羞布,也有一定好面子的心理在作怪;其二,高校在改名之後,政府的經費支出往往會給予重點照顧。但不管是哪一種,高校應以培養人才為最終目標,讓每位學生能夠學有所成,報效社會。如果高校一味沉浸在“改名之風”中,而不以育人為目標,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瞭解更多大學和專業那點事兒,請關注@利箭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