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永貴患癌逝世後,曾經的同事只有一人來送葬,弔唁完連忙離去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新中國在成立初期,社會各個方面都面臨着非常大的挑戰,但這都沒有阻擋住人們心中建立新家園的喜悦之情,雖然百年前中國關閉國門,令國家發展停滯不前,但現在中國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建設一個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新家園,其中糧食是保障社會平穩運行的關鍵因素,因此發展農業也就成為了當時的重中之重,在此期間湧現出了許多標誌性的人物,今天筆者給大家講述的就是一位農民成為國家副總理的故事。

陳永貴1915年出生,5歲時家鄉鬧饑荒,跟隨父親跑到了大寨這個地方討生活,大寨對陳永貴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這裏也是他輝煌一生的起點,大概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在這裏,他會成為一位全國模範人物,而他帶領大寨在農業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獲得了國家的認可。


1948年,陳永貴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擔任大寨的村主任,他帶領着大寨村民種植農作物,治理河渠,使大寨成為全國聞名的模範村莊,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全國人民所知曉。

1962年,我國各地頻發自然災害,由此引發的大饑荒導致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大寨村自然也不例外。

但這種情況卻並沒有難倒陳永貴,他帶領下的大寨村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甚至還留有多餘的糧食上交給國家進行賑災,除此之外,大寨村的村民還搬進了新房,成為其他村羨慕的對象,這一切都離不開陳永貴做出的貢獻。


此後多年大寨村的糧食產量一直穩定攀升,後來這一事件甚至被毛主席得知,他十分欣賞陳永貴和大寨村村民所表現出來的踏實苦幹精神,於是提出了農業向大寨學習的口號,其精神和風貌可謂是影響了我國當時的一代人。

1963年,大寨經歷了多次重大災難,導致村民生活面臨嚴重困難,但即使這樣,陳永貴也仍然沒有接受國家的救助,反而帶領村民想辦法進行自救,後來果真在他的帶領下,大寨村走出了困境,併成功完成了國家佈置的税收任務。


大寨村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和風貌成為了農業一面旗幟,大寨村更是在國家層面上被稱為先進農業的標杆,此後陳永貴的政治道路也一帆風順,後來甚至做到了國家副總理的職位。

大寨村既是陳永貴的驕傲,但也在後來成為壓倒陳永貴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後,陳永貴及其帶領下的大寨村所實施的農業道路就面臨着社會廣泛的質疑,人們認為大寨村實施的政策是落後的,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對此陳永貴雖有心反駁,但意識到這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更改,加上此時他的身體健康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於是他決定辭職,他的這一決定獲得了中央的批准,但他仍然享有副總理待遇。

陳永貴在此之後並沒有選擇回到大寨村,而是在農場成為了農業顧問,重新回到了他所熱愛的土地勞作生活中。


1985年,陳永貴被查出身患肺癌,在當時肺癌可以稱得上是絕症,在得知這一消息後,陳永貴顯得非常淡定,他認為既然自己的病無法治療,就不能浪費國家資源,於是拒絕了醫生的勸告,停止了治療。第二陳永貴就因病去世,享年72歲。

作為陳永貴關係比較親近的同事,華國鋒在陳永貴去世當天下午就來了告別室,但他表現得非常低調,似乎不想讓其他領導同志知道他曾經來過這裏。


他注視着陳永貴的遺體默默三鞠躬,然後又繞着陳永貴遺體走了一圈,隨後大踏步走出告別室,但他眼角的淚水錶明,對於陳永貴這位工作上的好搭檔的逝世,他還是感到有些悲傷,此後就沒有一個高層再來進行弔唁。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陳永貴能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成為一國的總理,他的一生無疑充滿着神奇色彩,他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雖然到了晚年,曾經共事的同事只有一人為他送行但這也掩蓋不了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做出的卓越貢獻。這也説明了人生道路充滿着不確定性,只要是自己所選擇的,無論對錯都無需後悔,因為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