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
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
啪啪打臉啊!
五指扇紅!
鼻青臉腫啊!
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
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
中科院評選院士咱也不知道啥標準,反正袁隆平,屠呦呦等人都評選不上,可能他們都不科學?
但是雙黃連四姨太夫妻肺片可以入選;核能所自己開公司要上市沒人才,拉走90多位研究員的前所長可以入選;回頭帶着一羣師妹來上任的新所長應該也可以入選。
就是辛辛苦苦,勤勤懇懇一輩子,成績斐然的,不能入選!
還能説什麼呢?
現在還能僅僅只埋怨那些人才爭先恐後的外流嗎?
還能再義憤填膺的指責學校嗎?
梧桐樹連根都給刨了,讓某些人當成柴火做了燒烤了。
那您説鳳凰來了,落在哪裏?
誰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都焦慮以後國外的技術封鎖會更嚴厲,大家都在呼籲科技自強!
就在這樣“有力”的機構帶領之下,自強不息?
從能力不夠熬到年齡過大李愛珍,1936年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
抗日戰爭的硝煙裏她出生了,華僑身份的她1958年從復旦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
勤勤懇懇的工作五十年,天天埋頭在實驗室中搞研究。
為了國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從冶金轉到了半導體。
她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室,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設備對我國實施禁運。
1989年,李愛珍主導的國產分子束外延設備通過驗收並使用至今,結束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禁運!
僅此一項成就,就遠遠高於雙黃連院士吧?
2005年,國際最高級別的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上,李愛珍作為亞洲唯一的委員,申請在中國舉辦。
2010年,這個一直只在歐美召開的國際頂級會議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
從事科研50多年,李愛珍成為該領域的“國寶級”科學家,共發表論文25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
榮譽等身的李愛珍先後參加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
4次申請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卻一直被拒絕,第一次被拒絕是“能力不夠突出”,到了第4次,拒絕原因則變為了“年齡過大”!
“我非常感謝推薦我的院士,我想他們的壓力肯定非常大。總讓他們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他們年紀也不小了,每一次都要為我寫推薦信、審查推薦材料等,每年增選院士時,我都不敢面對這些院士。”
2007年5月,4次落選國內院士評選的李愛珍,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人知道了李愛珍4次申請院士被拒,立即感到了濃厚的興趣!
美國人不是慈善家,無利不起早,評選李愛珍為院士的同時,也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李愛珍堅守着自己的中國心,一生未變,高薪聘請沒有讓她失去家國情懷和初心,果斷拒絕!
“做學問首先要把人做好,人如果做歪了,再大的學問也無法得到人家的尊重”。
4次申請院士被拒,美國名利引誘,今生與中國院士無緣,都改變不了李愛珍的家國情懷!
李愛珍迄今只培養了14名研究生和兩名博士後:
“我這輩子培養的學生很少,但都是親自培養親自帶的,國內外的同行非常相信我培養的學生,很多人找我要。”
“我跟學生講,任何一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消亡。你再有名,離開這個世界後很快就會被遺忘,但是‘中國’這兩個字永遠在地球上存在。所以你的生命價值,就是要為我們國家爭取榮譽。”
希望這些學生們,不但能夠繼承李愛珍的學識,也能繼承李愛珍的人品,更能繼承李愛珍心中對祖國的愛!
也衷心希望,這些學生們以後的路能夠平坦一些。。。。。。
因為他們,沒有一個院士老師。。。。。。
相聲界與中科院是師兄弟今天的學術界,和相聲界與德雲社也差不了多少了。
相聲界最大的特點就是講人脈論關係講輩分。
實力在這些面前,什麼也不是。
所以郭德綱雖然創建德雲社,但是也得拜侯耀文為師,求個輩分師承。
沒有人脈,沒有關係,沒有輩分,你在相聲界,就沒法混!
但是誰也想不到的是,科學界也是如此。
沒有人脈,沒有關係,沒有輩分,不但連説話的資格都沒有,就是論文署名的資格,也沒有!
導師啊,院士啊什麼的,得排你前面署名,即使啥也沒幹。
導師親自署名,很辛苦,起碼得把論文看一遍吧?
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在今年年初驚奇的發現有的院士能三天發一篇論文!
比寫微頭條還輕鬆,果然是高人無所不能。
中國的院士申請有三大硬性標準:學歷,輩分和人脈。
簡單説就是國外留過學,歲數不能大也不能小,必須有多位院士聯名推薦!
至於能力和貢獻,那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不提也罷!
屠呦呦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李愛珍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獲得了外籍院士!
袁隆平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一直在忙着拯救世界,給全世界生產糧食,沒空蠅營狗苟!
顏寧多次申請不也沒過?人家乾脆轉身去了美國,立刻獲得外籍院士身份!
你能埋怨顏寧不繼續在國內熬着?
不是我們沒有人才,不是我們人才實力不強,不是這些年輕人都沒有家國情懷!
沒有好的環境讓他們發揮所長,只講情懷那就是耍流氓!
能不能淨化學術環境,給有能力的年輕人機會,是能不能留住人才的關鍵!
輩分和人脈在相聲界決定不了你商演是不是能賣的出去票!
輩分和人脈在科學界也不會成為科學突破的力量!
這些東西只是團體和私人為自己爭權奪利的方式,不管是在相聲界還是科學界,都是妨礙進步與突破的力量。
1978年到2015年中,近2萬名中國的高材生留在了美國。
這些學生大多來自於北大清華,為美利堅合眾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北大清華的畢業季即為北大清華學子們的出國季。
北大清華留學生們並未和錢學森,鄧稼先一樣,學成歸國。
真正學成歸國的人數不到三分之一。
回來的人,一段時間之後,很多再次選擇出國,不再回來,比如顏寧。
施一公説:
他那一屆的清華本科畢業生有2251人,約1600多人選擇到美國留學,大部分人如今都還待在美國。
但是,我們真的能夠只苛責這些學子?
苛責培育他們的學校沒有教授給他們家國情懷?
沒有一個活潑向上的,積極進取的,乾乾淨淨的學術環境,讓人家怎麼回來?
難道就為了家國情懷,就要把這些好苗子,叫回國內這個醬缸裏醃成醬菜?
論起來醃醬菜,中科院是無論如何比不過六必居的,不用努力了!
毫無疑問以現在李愛珍老師的成就完全夠當選院士的資格。從85年至今李愛珍老師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以及其他院部級獎項20項、國家發明專利6項。她在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並在國防、環保、醫療和經濟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很遺憾這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並沒有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在2007年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那麼真如某些人所説申請了四次都被兩院拒絕嗎?毫無疑問這是謠言。
首先,兩院院士並不是申請的,而是由不超過80歲的非資深院士及全國各大科學學會和科協推薦產生候選人,然後經過兩輪審查確定正式候選人再由非資深院士投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開始,院士不再有推薦資格,以後只能由團體推薦 。從程序上講,申請成為院士本身就不可能。
第二, 以李愛珍老師的研究方向來看,要參選院士也只能是中國工程院,中國工程院入選難度比中科院還高。從統計來看歷年投票通關的院士佔正式候選人的9%—16%,如果算上審查階段就被淘汰的入選比率不到10%。近幾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齡是56歲,按照2002年修訂的入選規則63歲以上不會被推薦,那麼其實留給很多人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兩院院士兩年才選舉一次,一次不過百來人,分到每個學部名額都只有幾個而已,入選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和大家的認知不同,入選兩院院士的個個都是在各大領域做出突出貢獻有真材實料的巨擎。傑青是兩院院士的重要來源,目前傑青入選週期是13—16年,當然絕大部分傑青都會無緣。李愛珍老師的主要研究成果是2000年研製出量子級聯激光器,那一年李老師已經64歲了,可以説屬於大器晚成,從年齡的角度來講入選工程院已經沒有多大可能。
第三,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沒有想象的那麼神,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實屬正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沒有投票權,更多的是一個榮譽稱號 。眾所周知施一公和顏寧都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施一公事業的高峯期其實是還是美籍的時候,那時候的施一公從沒有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提名,反而是回國以後獲得了外籍院士的提名。從人數來看,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包括美國工程院和外籍院士)比中國兩院院士加起來還多,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真不敢説就一定比中國高(當然最高水平的應該還是比中國高一些的),更別説外籍院士了。
第四,李愛珍老師的確曾經獲得過提名,但遺憾的是最終沒有當選,這是眾多院士投票決定的結果,不是某個人的決定也不是中科院的組織決定,也不存在中科院以年齡做藉口這種説法。雖然有些遺憾但這就是事實。李愛珍老師深愛着自己的祖國,後來她接到了美國的工作邀請,但她拒絕了。她很感謝國家給她提供的科研條件。李愛珍老師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無論她是不是院士都不妨礙她的傑出。
兩院院士代表着中國學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國的“國寶”,任何以污衊院士吸引眼球的行為都是可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