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這段羣星璀璨的歷史,曹魏的一流人才,荀彧、荀攸、郭嘉、司馬懿這些人,文韜武略,經天緯地。他們放在歷史上都是數得上的高級人才。其中荀攸的策略最妙,是典型的揣着明白裝糊塗的智慧人物。
荀攸的聰明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他老爹早死,叔父養育長大。十三歲時,爺爺去世,以前的一個老部下張權前來,表示願意為老上級守墓。叔父好感動,這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哪!留了下來。小荀攸暗地裏對叔父説:“這個人看上去神色不定,只怕其中有鬼。”叔父醒悟,找了個機會,突然問張權來因,果然審出張權是殺人亡命,逃這兒避難來了。十三歲的小孩,有這麼敏鋭的洞察力,荀攸智商超高。
聰明的荀攸膽子奇大,看上去彬彬有禮的君子,一旦決定幹大事,刀山火海,萬死不辭。那種置生死於度外的從容鎮定,是儒家所謂大丈夫。初平年間,董卓攪亂朝政,欺凌皇帝,摧殘百官,所有的人都朝不保夕。曹操袁紹他們關東起兵討伐董卓,董卓遷都到長安。天下鼎沸,民不聊生。
荀攸挺身而出,和何顒、鄭泰等大臣商議,要刺殺董卓,解國家大難。荀攸説:“董卓罪惡滔天,天下人都恨透了他。看上去勢力大,其實只是匹夫一個!只要殺了他,控制局面並不難。”摩拳擦掌之時,走漏了消息。刺殺小組跑的跑走的走,荀攸和何顒被捕入獄。
這下是死定了。何顒在獄中沒頂住壓力,害怕緊張,自殺了。荀攸淡然處之,該吃吃,該睡睡,説話行動,和平常沒兩樣!這個可是真有顆大心臟。
命不該絕,正趕上董卓讓王允、呂布搞死。不知是不是這次死裏逃生的經歷,讓荀攸更加學會保護自己。出獄後,感覺到局勢動盪不安,要求到相對安全的蜀地任職,走到荊州,一片混亂,道路阻絕,只好留下來。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請到許昌,給荀攸去了封信,説現在天下亂成這樣,正是您這樣的智者為國出力的時候。怎麼能跑到蜀郡去求自己的太平呢?徵召荀攸入朝為尚書。兩人年紀相仿,互相知道對方了得。曹操高興得不得了:“荀公達是不平凡的人,我得以與聰明人共事,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事了。”
這以後荀攸為曹操服務到建安十九年去世,成為曹操手下數一數二的人才。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有句話很有意思:(荀攸)智可及,愚不可及。
這話原先是孔子對春秋時一個叫甯武子的人的評價。甯武子這個人,國家走在正道上,他出謀獻策,國家走在歪路上,他裝傻不説話。孔子説:他那種聰明別人學的來,那種裝傻別人學不會。
前面説過,荀攸有大智大勇,但看上去卻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敢做。曹操的確知人,經常説:“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雖然他暗地裏出了很多高明的策略,明面上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前後有十二條計策,卻沒有留下過多參與的痕跡。就如同漢初陳平給劉邦出了很多計謀,因為高級機密,沒有流傳下來。
最為出名的一計,在官渡之戰後。袁紹死去,兩個兒子爭權內訌,大兒子袁譚頂不住小兒子袁尚的打擊,派手下辛毗向曹操求援,願意投降。曹操沒決定下來,是繼續進攻袁家的殘餘勢力,還是往南打劉表?荀攸分析:這十幾年你爭我奪中原大戰,劉表保住荊州的一畝三分地,一動不動。完全是個守財奴嘛!沒什麼可擔心的。反觀袁家在北方經常多年,只要袁紹的兒子們和睦相處,未必好對付。現在堡壘從內部瓦解,正是掃平北方的好機會啊。
曹操聽了他的話,一舉蕩平河北,奠定了曹魏的基礎。荀攸表弟辛韜私下問他:聽説攻取河北時,您有個妙計,講來給我們聽聽嘛!荀攸説:“辛毗替袁譚來求援,大軍就北上平定了河北。具體事情我怎麼會知道?”從此家裏人也不敢問他軍國大事。
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評價荀攸“不伐善”,從來不吹噓自己的功勞,做過的大事,絕口不提。不像凡俗我輩,道聽途説的一件事,繪聲繪色地描述一大通,好像當時就在場還拍了錄像似的。
眾所周知,曹操喜歡打啞謎,搞文字遊戲。像荀攸這樣的聰明人會猜不出來?肯定是知道謎底頂多笑一笑,堅決不説。曹操寫下“一盒酥”,楊修這個年輕人得瑟了,讓大家分吃,得意地解釋:這叫一人一口酥嘛!想象一下荀攸在場,他會叫大家分吃掉嗎?估計目不斜視地走開,或者曹操問他,他還反問您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荀攸的高明,這種時候要讓領導來揭開謎底。出這種風頭?沒事找抽。
荀攸在職場和曹操同事二十多年,曹操説:荀公達身上,挑不出一點兒毛病。和他交往越久,越敬佩他的為人。曹丕確定為魏國世子,尊貴無比。曹操告誡他:“荀公達是真正為人師表的人,你要儘量地有禮敬重。”荀攸生病,曹丕探望他,拜在荀攸的牀邊,是曹魏眾臣中最受尊重的一位。
荀攸唯一一次忍不住去點醒別人是在白馬之戰。曹操率軍打了袁紹軍一個時間差,突擊袁軍,關羽斬了袁紹大將顏良。曹軍往後撤,押着輜重沿河向西。袁紹的騎兵渡過河,追了上來,兩軍相遇。將士們擔心,是不是退回營裏再説?荀攸衝口道:“這是幹掉敵人的機會!怎麼能退兵呢?”曹操看着荀攸,兩人相視一笑,莫逆於心。袁軍接近,曹操下令放棄輜重——當作魚餌,後撤。袁軍果然上鈎,騎兵爭着搶物資,隊形大亂。曹軍集結衝鋒,一下子把袁軍打得大敗,騎將文丑當場被斬。荀攸這次偶露崢嶸,像是反戴在掌心的鑽戒,不經意間一翻手掌,光芒四射,閃花了俗人的眼睛。
曹操稱魏公這件事,荀彧明確反對,荀攸沒表態。三國演義把二荀都列入與曹操的對立面,突顯曹操篡漢的不得人心。其實曹操與荀攸之間是那種高級智者的對話和欣賞,曹操稱魏公,荀攸任魏國尚書令,並沒有反對曹操稱公。或者這種選擇就如後人所言:稱為智隱?
曹魏大臣鍾繇,是曹操相當倚重的一位。袁紹曹操在官渡決戰,鍾繇守關中對付袁軍,立了大功,曹操把他比作漢初的蕭何。鍾繇最佩服荀攸,對別人説:“每每我碰上大事,反覆思量,覺得沒有什麼可以改了。再去問公達,他還是有更好的做法。”這兩人交情深厚,荀攸的十二條妙計,只有鍾繇知道。
荀攸去世後,鍾繇又活了十六年,留下了很多文集,卻隻字未提荀攸的事蹟。注三國的裴松之大表遺憾,説老鐘有的是時間,卻沒有記錄下荀攸高妙之處,這個多麼可惜啊!看來沒有領會到荀、鍾二人知已之交,荀攸不求利、不要名,真正的神龍見首不見尾。鍾繇與他相與這幾十年,怎麼會不明白老朋友不欲傳陰謀的心情呢?荀攸自己不説,鍾繇也不去説,十幾年後卻推説沒有時間記錄,留下片空白讓後人推理去吧!
文:米七六
參考文獻:《三國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