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1952年10月14日打響的上甘嶺戰役,持續了整整43天。敵我雙方均投入大量資源,在2個連的防禦陣地上反覆爭奪。此戰的最大意義,是志願軍方面徹底解決了“能不能守得住”的問題,全軍上下為此信心高漲。而美軍則基本喪失了進攻信心,從此再未發起過戰役級別的攻勢。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在曠日持久的殘酷激烈較量中,15軍構築的以坑道為核心的防禦體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1952年4月20日15軍接防上甘嶺陣地前,這裏還僅有掘開式野戰工事。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坑道的雛形,出現在1951年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的戰鬥中,是一線志願軍指戰員們的戰場創造。相關信息蒐集、整理、上報到志願軍總部,由來朝鮮參觀學習的陳賡主筆起草了一份戰術指示,要求我軍重要陣地特別是核心陣地,必須構築“隧道式的據點”。此時任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看過後,非常讚許,遂於1951年9月16日,將這份戰術指示以中朝聯合司令部的名義下發各部隊。
在軍科版《抗美援朝戰史》中,稱我軍此後便開始大量構築坑道工事。但實際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各部隊對志司9月16日戰術指示的理解、重視和貫徹程度,可謂天差地別。直到1952年4月,一線各軍陣地仍是坑道、掘開式野戰工事和交通溝“三足鼎立”的局面。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1952年4月5日,15軍軍長秦基偉到20兵團兵團部接受任務,正好趕上兵團工事檢查組在彙報各軍陣地情況,瞭解到12軍陣地坑道多,68軍陣地交通溝多,而預定接防的26軍陣地以掘開式野戰工事為主。直到這個時候,志願軍內部對防禦陣地的認識仍然不統一,各軍均認為自己的工事才是最好的。其中,12軍構築的坑道工事最接近志司要求。該軍不等不靠,在8個月的時間裏建了40多個小鐵匠爐,蒐集各種廢彈、彈片和廢鐵,製造工具16000餘件,修理工具75000餘件。全員發動克服一切困難,創造條件完成了坑道構築任務。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此後幾日,秦基偉到將要接防的26軍五聖山至西方山一線防禦陣地走了一遭,實地瞭解陣地編成、工事構築和地形道路情況,卻詫異地發現26軍在當地守備了10個月之久,卻仍然沒有完成防禦體系的配套工作。除了一般的交通溝之外,火力點構建得很少,更沒有構建坑道式的工事。而且他現地勘察的結果,與26軍向他介紹的情況相差很大。一些工事的配備甚至並不符合實戰要求。例如,26軍的交通溝多挖在山樑上,根本防不住美軍空地火力突擊。五聖山多為沙質土壤,26軍構築的掘開式野戰工事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加固。不過這種性質的加固在美軍強大的炮火面前顯得極為脆弱。
在瞭解了即將接防的陣地實際情況後,秦基偉認為,掘開式野戰工事應與坑道工事相結合,二者之間用交通溝聯繫起來。這樣既能保存有生力量,又能發揮火力殺傷敵人。
在15軍與26軍交接防務前,陳賡於1952年3月31日黃昏時分,第三次抵達志願軍司令部。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從4月6日起,彭德懷在朝鮮的一切職務,交由陳賡代理。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陳賡走馬上任後,也發現前線各軍對1951年9月16日誌司戰術指示貫徹情況很不理想。為統一思想,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他在志願軍司令部主持召開各兵團、各軍參謀長築城會議,強調坑道工事在防禦作戰中的作用。陳賡指出,構築坑道工事不僅僅是為了防禦敵人,保存我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依託坑道工事有效地打擊敵人。會議明確了構築坑道必須與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和生活設施,使之更符合戰術要求,成為能防、能攻、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此次會議還具體規定了坑道構築標準:頂部的厚度一般應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護厚度10~15米,坑道幅寬1.2米,每條坑道至少有2個以上出口。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這次築城會議開得很及時。具體到15軍,該部於4月20日接防26軍的東起五聖山,西至鬥流峯、西方山,正面寬約30公里,縱深約20公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的陣地後,即着手規劃完善以坑道為核心,以掘開式野戰工事為輔的防禦體系。
5月6日,15軍召開全軍師團幹部會議,傳達志司築城會議精神,統一坑道作業的思想、要求、標準和完成時限等,並邀請12軍31師林參謀長和20兵團工兵主任介紹坑道工事建設經驗。
由於構築坑道工程量極大,工兵器材又缺,部隊剛接防,對陣地和敵情還不熟悉,要在隨時準備粉碎敵軍進犯的情況下,對所有的陣地進行脱胎換骨式的改造,困難不是一般地大。陳賡要求一線陣地的坑道工事必須在5月底之前完成。15軍絕大多數指戰員中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基層還有不少諸如“不被敵人打死,也會被挖坑道累死”之類的牢騷怪話。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對此,秦基偉除了嚴令各部嚴格遵照志司指示執行,還做了大量細緻的解釋工作,並得到了軍參謀長張藴鈺的全力支持。與會的幹部們最終統一了認識,提出了“破開山腹築長城,挖空嶺心安我家”的口號。
陳賡在獲悉15軍剛接防的陣地上,一條坑道也沒有後,立即指示12軍和60軍抽調二線部隊,協助15軍築城。15軍自己也很積極,指戰員們因陋就簡,自力更生,收集敵人的彈片和坦克零件,自辦鐵匠爐。僅45師就自制鐵錘1000餘把,鋼釺2200餘根。戰士們冒着生命危險,通過拆禦敵軍打來的未爆炮彈,掏出了3700餘公斤炸藥。經過3個月的艱苦施工,到7月底為止,15軍的陣地上共構築了306條坑道,總長9000餘米。坑道里構築了火力點、觀察孔、住室、糧彈庫、儲水池,設置了防毒門。新挖掘塹壕、交通壕160條,總長50000餘米。新構築隱蔽部2400餘個,糧食洞庫61個,彈藥洞庫65個。此外,還新挖了4條反坦克壕,鋪設鹿砦、鐵絲網5000餘米。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以日後誕生了無數英雄的597.9高地為例,45師共在此構築了3條大坑道,8條小坑道和30多個簡易防炮洞。其中,位於1號陣地下方的1號坑道是高地上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兩個出口都位於反斜面,向北朝着五聖山方向。這樣構築坑道,不僅能能有效防止敵空炮火力直接摧毀洞口,而且敵在圍攻我坑道時,勢必會陷入前後交叉火網中。同時也便於我設置在五聖山主陣地的炮兵觀察所隨時掌握情況,及時召喚炮火支援坑道口戰鬥。
為了挖這些工事,15軍指戰員們在兄弟部隊協助下,沒日沒夜地幹,不少人體力透支,產生了不少非戰鬥減員。還有許多人因長期吸入大量粉塵,回國後才發現患上了矽肺病。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不僅15軍接防的陣地上,以坑道為核心的堅固防禦體系逐漸成形。從6月份開始,陳賡又抽調了4個軍的兵力,在中和、沙裏院、伊川、淮陽一線構築第二防禦地帶,加大防禦縱深。雖然從6月11日起,陳賡將手頭工作移交給鄧華,自己奉命回國,但這項全軍範圍內的大面積築城工作卻並未因此而停歇。到8月底,志願軍除進一步加強一線各軍的坑道工事外,還在東西海岸重點地區開始永久築城。在防禦正面,志願軍一線6個軍構築坑道工事近200公里,塹壕、交通壕約650公里,各種火器掩體1萬多個。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長的整個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陣地防禦體系,形成了一條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陳賡代理志願軍司令員雖然僅有短短的66天。如此短時間內,他強力推動志願軍以坑道為核心的防禦體系全面形成,是他對抗美援朝戰爭作出的最大貢獻。秦基偉在15軍內力排眾議,看似不“人道”地督促所部日夜築城,當時曾受到了一些“不愛護戰士”的非議,但上甘嶺戰役的事實證明,他這麼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兵,才是真正盡到了一個指揮員的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6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初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受到了非議,後來成為勝利的關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