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最近的中印對峙讓印度重新進入我們的視線,這裏我們先不討論這個沉重的話題。其實印度這個國家和中國各自立國幾千年以來都是友好相處的。我們也幾乎聽不到歷史上中印衝突的大事,因為對比歷史上中國其他鄰國,印度算是為數不多的友好國家了。但是,歷史上中國和印度還是有過三次戰爭。
第三次中印戰爭
發生在公元1962年,1962年的中國其實壓根不想打這場仗,當時國內三年自然災害,中國經濟發展緩慢;國外,蘇聯終止援助,中國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敵視打壓;就連退居台灣的國民黨軍隊也屢次揚言要反攻大陸。但是印度就在這個最差的時間裏,在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下,居然越過麥克馬洪線,在中國實際控制區裏設置哨所和據點,單方面挑起的領土糾紛,干涉我們國家內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進被迫行了對印的自衞反擊戰。當時中國邊防軍在完勝印軍後,突然單方面停火,並在印度未作出任何讓步表示時,就全面撤軍,這裏我認為,這樣做,在保證了祖國完整的情況下,既可以贏得國際的讚美,又可以脱離戰爭的泥沼回到經濟發展中,實屬高明之舉。總的傷亡來説,中國傷亡兩千多,印度則是八千多。印度大敗一場。
第二次中印戰爭
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這一年玄奘西天取經成功回到長安。唐太宗派使節訪問印度維持兩國友誼,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
《資治通鑑》裏面寫道:"玄策奉使至天竺,諸國皆遣使入貢。會屍羅逸多卒,國中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胡兵攻玄策。玄策帥從者三十人與戰,力不敵,悉為所擒,阿羅那順盡掠諸國貢物。
就是説當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剛好原來那個友好的印度王屍羅逸多已死,王位被大臣阿羅那順所篡奪。由於天竺政變事發突然,王玄策等大唐使者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脱困。 王玄策精明強幹,性格剛烈,他覺得身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虜,是人格和國格的雙重羞辱,不僅沒逃回大唐,還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由於吐蕃的松贊干布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就借李世民的名義向其借得7000尼泊爾騎兵,之後又去吐蕃找松贊干布借了1200騎兵,最後王玄策帶着這支地地道道的聯合國軍回到印度向篡位者挑戰。 在經過幾場連續的戰役,王玄策最後大獲全勝。王玄策不用國家一兵一卒,一人征服印度為天竺震懼。之後王玄策於648年將篡位者阿羅那順獻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
第一次中印戰爭
發生在東漢和帝劉肇的永元二年(公元90年),當時的印度是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國。由於貴霜人曾幫助漢朝擊破匈奴的盟屬國車師,貴霜王就希望和漢朝結親,但是被鎮守邊關的班超拒絕,貴霜王覺得受辱,派兵七萬,越過帕米爾高原,進攻漢朝西域諸屬國。班超集合西域各屬國兵馬,以少勝多,貴霜王不得不遣使納禮求和。不過讓班超沒有想到的是,貴霜王在貴霜歷史上其實類似中國人所謂的“千古一帝”,不過當時的漢朝基本不知道這個貴霜帝國,以為是個小國,才拒絕了貴霜國的結親。因此,這場公元一世紀東西方兩大強國---在漢朝眼中,卻不算是什麼太大的事,中國史書上也只輕描淡寫一帶而過。
《後漢紀》:是夏,月氏王謝將七萬騎攻班超,超眾大恐。超曰:“月氏兵雖多,千里逾葱嶺,何足憂哉!但當收谷堅守,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攻超,不能下,抄掠無所得。超度其糧盡,必從龜茲求食,乃[遣數千兵]伏東界要之。謝果遣騎賚金銀珠玉往龜茲,伏兵遮擊,盡殺之。遣持所斬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震怖,歲歲奉貢。
班超遺址
縱觀中印歷史三次戰爭,印度算是有點倒黴,第一次就碰上了後來滅掉匈奴的偉大的帝王漢和帝劉肇,第二次又碰上了開創大唐盛世的一代天驕唐太宗李世民,第三次更是碰上了數風流人,還看今朝的毛主席。如今中印衝突又起,結果我是不知道會怎麼樣,但是大家心裏應該有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