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話題引起網友熱議。
“虎爸”羅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保護孩子視力的同時,讓孩子更好地感受自然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他表示:“有一個硬性要求,沒有玩兩個小時就不能做作業,這個是必須的。哪怕是下雨天,就是在陽台上遠眺也行。”
就這樣,在父親“每天玩耍2小時”的要求下, 9歲的羅漢已經熟練掌握了划艇、漿板、竹漂、爬樹等户外活動技巧,羅格還要求孩子進一步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16.33%的中國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傾向
現在,電子遊戲像磁鐵一樣把孩子們吸引在有限的範圍內,接觸自然越來越少。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針對現代孩子到户外活動時間越來越少的現狀,提出了“自然缺失症”概念。2018年發佈的《城市兒童與自然親密度調查》顯示,16.33%的中國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調節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孩子缺乏户外活動,接觸自然少、缺乏人際互動,容易出現壓力大、憂鬱和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問題,進一步會造成成績和創造力下降。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宅?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指出了這幾個原因。環境方面,國外注重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大型草地、球場等,讓孩子有瘋玩的地方;而我國城市用地緊張,給孩子留下的活動空間很少。課業負擔重,在本該保護孩子天性、培養性格形成的幼兒園階段,已有小學化傾向。社會因素,城市中車水馬龍,再加上拐騙等惡性事件頻發,父母不放心讓孩子外出。
“玩耍的力量”將影響終生
無論和朋友還是父母在一起,玩耍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童年是培養技能的關鍵時刻,包括社交情感、認知發展、語言和自我調節,對塑造聰明、獨立的人格很重要,將影響其一生。户外玩耍能增強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促進執行功能,比如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這能讓孩子專注於追求目標,忽略干擾。
此外,大量研究發現,預防兒童近視眼,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每天充足的户外活動時間。廣州開展研究顯示,每天多增加40分鐘户外活動時間,可以顯著減少近視眼的發生。
如何調動孩子出去玩的積極性呢?楊雄建議,學校和家長要保證孩子每天有1~2小時的户外活動時間;每週設置一天“無作業日”,保證孩子自由支配時間和空間;家長定期帶孩子到大自然中玩耍;城市公共服務配置要充分考慮兒童需要。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家長帶孩子外出需注意哪些問題
1、當前帶孩子外出還要關注個人防護問題。
建議家長儘量帶孩子去人少、通風、空曠的空間去活動。去室內場館時,首先應遵循場館防護要求,不扎堆,不擁擠,遵循“一米線”的規則。
在活動時,提醒孩子不要用不乾淨的手觸摸眼睛、口腔和鼻子,也不要用嘴巴去觸碰玩具或者遊樂設施。家長在外出時,可為孩子攜帶一些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做好自己和孩子臨時的手衞生。
另外,孩子在活動時不要給孩子佩戴如N95一類的過於密閉的口罩,以免孩子出現呼吸困難和不舒服的表現。如果在人多密閉的場所,可以佩戴一次性的外科口罩或一次性醫用口罩。
儘量不要帶孩子在場館裏進食,如果一定要進食,需做好進食前衞生工作。
2、看護好自己的孩子,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安全。
對家長而言,應該給孩子選擇正規的、安全的遊樂設施和運動場館。在活動之前,一定要給孩子評估一下,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年齡、身高和體重,瞭解活動能做什麼。帶孩子做活動時,千萬不要為了玩耍向工作人員隱瞞這些信息,防止孩子受到傷害。
在遊樂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有效看護和陪伴,千萬不要因為自行玩耍或者做其他事情而忘記孩子,儘量讓孩子處於自己的視線之內,知道他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不要強迫孩子參與過於劇烈或者是恐怖的活動,以免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活動之前,如果孩子年齡允許,可事先告知活動時的注意事項,要聽從場館工作人員的規章制度,遵守規則,不要輕易離開活動區域。
如果在户外活動,要事先同孩子約定一個集合地點,一旦走失,知道去哪兒會面。還要告知孩子,一旦走失或者發生意外情況,要以怎樣的手段或者是向安全的人、安全的場所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