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媽發現他的兒子行為異常,後來他找到了原因。最初的消息來源是他的父母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心理專家發現一個問題,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後,會更加關注外部環境,希望從社會或新事物中找到認同感,也就是説,孩子用自己的經歷去思考和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同是兒童進入社會後所經歷的一個關鍵時期。最關鍵的特徵是兒童自我認同的程度與其外在反應密切相關。關鍵的表現是孩子們依靠第三方來評價自己的行為,特別是父母、家庭成員、老師等最親近的人的觀點。

自我認同度好壞,多半會對孩子的自信、自立產生影響,可讓小孩變退縮,無法愉快地長大,不愉快的體驗,讓其尋求其他人認同自己。

案例

輝媽發現兒子沒有之前活躍了,她有些擔憂。發現兒子無精打采的樣子,凡事都徵求媽媽的意見,就像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一樣,這也不敢,哪也不敢。

在幼兒園接輝輝時,老師反映他在學校很少説話,獨自坐在角落。可是輝輝之前可是一個活躍的小孩,怎麼會忽然性情大變?老師突然詢問,最近在家沒有吵過他?如果經常受批,孩子就會因為自卑變得封閉,不愛接觸到其他人。

輝媽回去想了很久,最近沒有批評過他啊。是不是平時對小孩過於嚴格了呢?於是,不再過於嚴苛了,孩子有一些進步後,無論何事,都會適當鼓勵和讚揚。

過一段時間後,輝輝確實有所改變,開始主動找媽媽彙報學校的事情,輝媽為兒子取得成績上的進步,她表揚了兒子。但是輝輝有些顧慮,他害怕爸爸責怪他,因為爸爸一直要求完美,只在滿分才能獲得他的好評,否則就算不上優秀的孩子。

輝媽瞭解了兒子的擔憂,於是找丈夫詳談了兒子的事情,爸爸也贊同妻子提出了建議,多鼓勵孩子,少批評,放低對小孩的要求,不必事事力求完美。

強化小孩的自信

有很多發現,小孩升入小學後,言語、做事顯得有些自卑和害羞,他們自我認同感低,為此心情不快,易向他人討好、道歉。不要認為小孩自己的認同感比較單純,但內心感受卻很劇烈,旁人一句讚許的話,可以讓其自信滿滿。相反,一句批評也會讓他們感覺自卑。因此,此時,家長應注重增強小孩的自我認同感,增加小孩的信心。

自我認同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結合個人經歷而自身的理解和認可,是小孩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完善,與外部事物的回應有關鍵聯繫。此時,小孩的理性思考力、對外部事物的客觀評估還不成熟,對自身行為的標準,通常受外部反饋影響,比如家長、老師、同學、朋友等。

在此階段,如果經常鼓勵和表揚小孩,其自我認同感就會更強。相反,就會更差,他們懷疑是自己不夠好、能力差、令人厭煩,時間長了,就會變得更加自卑。因此,此時的小孩要進行適當讚揚,這是非常關鍵的,有助於幫小孩建立自我認同感,對其未來發展影響巨大。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