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特殊之年的大學生畢業就業深造工作—柳斌杰答記者問
編者按: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畢業季和往年大不相同,黨和國家、社會和家庭、學生和老師都非常關心本屆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為此,人民網採訪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他以豐富的實踐和慎密的思考,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並對新時代的新聞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精彩的見解。
人民網記者:柳院長您好,受疫情影響,今年畢業季難題不少,請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或升學,都做了哪些工作?
柳斌杰:今年確實是個特殊之年,國家是全面小康決勝之年,各地是脱貧攻堅之年,學院是深化改革之年,而全球又碰上新冠病毒的肆虐,我國“外防內控”的抗擊新冠病毒鬥爭還在繼續,復工復產復學都面臨着許多困難。大學生升學、就業問題社會家庭十分關心。黨和國家三令五申要千方百計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學院義不容辭。針對疫情期間的特殊環境,我們學院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創造條件,按照中央和學校的部署“停學不停課”,組織“網課”和在線教學、討論、交流,按正常節奏完成了高質量的教學任務,為學生“按期畢業”打好基礎。
(2)在院黨委的部署下,建立導師、班主任、任課老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責任制,及時瞭解學生個人和家庭的實際情況,給予具體指導、盡力幫助,溝通思想,疏解情緒,釋放壓力,堅定信心。引導學生一邊抗疫,一邊學習,參與抗疫輿論鬥爭,分析有關新聞傳播案例,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和專業能力。
(3)嚴把畢業生的質量關,利用線上線下,集中分散,考試考核相結合的方法,認真組織國內學生和國際學生的畢業考試、考核和論文評審,答辯工作,提高和保證畢業生的學業質量,不因疫情而降低標準。
(4)3月初,學院即成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開展摸底和動態調查,按就業、國內深造、國外深造和暫未確定四類情況,認真分析,具體指導。為就業學生進行動態監測和實際就業、求職指導,並跟蹤服務。開通線上就業輔導,開通辦理畢業手續,簽訂三方協議的熱線服務。對於無法在線上辦理的同學或用人單位,提供了符合防疫規定的線下辦理通道,方便三方合作。
(5)開展雲視頻就業輔導工作,分析就業的特殊環境和疫情下就業形勢,解答畢業生的疑問,並對畢業、就業、擇業和創業相關問題給予政策引導和理性回答。讓大家懂得國家、事業和個人選擇的關係,鼓勵畢業同學在主流崗位上去創造人生,奮鬥事業。
(6)認真負責地做好2020年應屆畢業生線上推薦工作,真誠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牽線搭橋。由於疫情防控的原因,雙方見面不便,我們把線上招聘推薦作為主要方式,直接搭建平台,讓各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就業羣體網上對接,雙向選擇,提高了就業效率。目前,畢業、就業和深造百分之百的完成。
人民網記者:作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院長,您如何看待疫情下新聞學子的就業形勢?對於畢業生初次擇業您有什麼建議?
柳斌杰:疫情是人類一次大劫難,影響了全球化進程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治理格局的變化,造成了經濟和各類實業的衰退,目前復工復產復學尚有很多不確定性。全球整個就業崗位減少,失業增加,這是大環境。我們國家由於政府有力,民眾團結,應對疫情及時,情況比較好一點,但經濟、社會活動恢復需要時間,就業壓力大是必然的,“穩就業”列為“六穩”之首。但抗疫鬥爭發展起來的有兩個行業:一個是抗疫的硬實力,即醫療衞生技術和醫藥研發行業,另一個就是新聞輿論和媒體傳播行業,全媒體傳播創造了新局面。這就使得醫學院和新聞學院畢業生格外受到關注,就業需求大於供給。就我們學院看,重點單位,重點媒體,重點大型企事業單位都在希望有畢業生去補充新聞傳播力量,尤其是新媒體新平台新業態的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當然其他實體經濟部門開工不足,不少單位減少進人、不簽約,有的合同也不執行,畢業生就業尚有困難,需要努力解決。黨和國家正在採取積極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儘量為高校畢業生創造就業機會,比如補充農村醫療隊伍,鄉村教師,擴大大學生村官選拔、任用,都是有效措施,也是廣闊天地。我對大學生擇業有幾點建議:
第一,大學畢業是人生的新起點,要立足當前,考量長遠。把職業志向與國家事業結合起來,事業是實現職業理想的可靠載體,讓人生在事業裏永存。
第二,把選單位和選平台結合起來,不務虛名,講求實際。不要只看大單位,大機關,而要看能否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小單位,小舞台往往更能有精彩的表現。人生的成就不在舞台大小,而在作為。
第三,把長遠打算和近期能達到的目標結合起來,不怕艱苦,紮根要深。一個人要奮鬥一輩子,不能只考慮眼前的條件、收入、崗位這些急功近利的事。像基層、農村、部隊、邊疆這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你的作用會更大,發展的潛力更持久,應當優先選擇。
第四,把安排就業和自主就業結合起來,媒體行業正是羣雄崛起的時期,一批創業者相當成功。一方面,要按國家就業計劃的安排,去主流企事業單位應聘就業。另一方面也可以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安排就業很大的問題是“非專業就業”,學非所用。(中國大學比較弱勢的是專業就業率低,也影響中國大學的排名。)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從升學時着手,也要從就業上下功夫,創業更能體現專業能力,更能用其所長。所以,選擇創業也是重要選項。大眾創業是前景廣闊的就業方式。
清華大學一直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個畢業擇業的傳統,今天也還在傳承。面向實踐,腳踏實地,立足基層,在“小舞台”上演繹自己精彩的人生,為人民服務一輩子,社會仍應該提倡和鼓勵。
人民網記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生目前的就業簽約情況如何?畢業生近年的就業去向主要是什麼?
柳斌杰: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結構上是“三三制”的模式,即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各佔三分之一。本科生畢業升學居多,博士生有少量選擇博士後,留學生畢業回國。以今年為例,到6月21日學院畢業典禮之前,全部就業的畢業生已經100%簽約、落實了就業單位。具體情況是:本科生70%選擇了讀研,其中75%選擇了國內名校,25%選擇了國際名校,繼續深造。專業碩士,國際項目碩士留學生全部畢業就業(或回國)。博士生除選擇繼續讀博士後外,全部落實了就業崗位。全部畢業生實現了完全就業。我們還對明年畢業生就業進行了預演,也就是有些用人單位預約了明年畢業生。
“面向主流”是我們的育人理念,也就是為黨政軍機關,主流媒體,主流教育機構,國內大型企業單位輸送人才。所以畢業擇業也大致在這個範圍內。十八大以來,我院學生去上述主流行業的佔80%,去重點單位的佔76.4%,去京外單位的佔了一半。受到用人單位關心和支持。以本屆為例,畢業生的去向:省市委選調6人,中央企業(包括各大銀行)籤招8人,去高等學校任教7人,選擇去中等教育機構2人,1人自主創業,其餘基本都在中央、地方主流媒體和新型主流媒體。基本實現了我們學院的就業目標。近年來,新媒體新平台對畢業生吸引力很大,是值得重視的方向,因為這些新的領域發展快、效益好,創新能力強,也需要大批新聞傳媒技術人才。
人民網記者:學校的新聞傳播教育與社會需要的新聞人才,兩者如何才能實現更好地匹配?
柳斌杰:社會實踐和社會需要決定人才培養,而不是相反。要説匹配,就還是從學校教育改革入手。就這幾年而言,新聞傳播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以互聯網、數字化為代表的傳播技術革命每天都在創造新東西,以全媒體參與的新聞輿論生態也日益複雜,瞬息萬變,空前的信息大流通,跨界跨區跨國發揮影響力,信息爆炸式的生產造成的社會焦慮不只是在疫情期間。在這種情況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新聞人才,當然是有良知、有責任、有擔當,不造假、不傳謠、不騙人,有認知力判斷力批判力引導力的各類媒體的新聞把關人,幫助人們識大局、辨真偽、明是非、守正義、看方向。而我們的新聞教育則遠遠落後於社會實踐。新聞學院基本以培養記者為目標,能採訪、能寫稿、能照相、能拍視頻就算合格了。這幾年大多數新聞學院為此着急,改為新聞加傳播、加媒體、加互聯網、加數字化、加藝術、加廣告、加設計、加新媒體……這樣的名稱,其主導性的還是記者加上傳播具體技術,轉向了技術至上。這根本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需要。新聞人才的根基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首要的是怎麼看新聞事件,怎麼引導新聞輿論,硬功夫是具備各種知識(起碼是有聯繫行業知識)、具備什麼能力(判斷真假、善惡、是非、好壞是新聞輿論工作應知的ABC),有的新聞事件還涉及國際關係、民族關係、黨羣關係、官民關係,利益關係,給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或評論。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只是表達、表現、表示的手段,不是根本的東西。關鍵的東西是立場、觀點、導向。現在平台創新技術公司在技術上更有優勢,一般信息傳播人人都會做,疫情初期,自媒體傳播佔到了87%。社會需要高水平新聞內容人才,這是當務之急。我們就要培養高素質新聞輿論專業人才,這樣才能匹配。各新聞院校正在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新冠疫情期間的尖鋭的輿論鬥爭,也給大家不少教訓和啓示,美國的假新聞也給大家上了一課。這方面改革的步伐會加快,西化的傾向會弱化。
人民網記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擴大碩士研究生規模後,在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定位以及教學上,會有哪些調整?
柳斌杰: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向引領性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轉變,那是個大變局。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本擴研”是其中一個小變局。你提到的三個問題正在探索之中,我大體可以簡要概括:
人才培養方向:主要培養傳播中國、溝通世界、奉獻人類的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堪當重任的新聞高手;緊跟前沿、敢於創新、功底堅實、技術精通的全媒體骨幹人才,為國家為主流媒體和媒介行業造就新時代的高端人才。
學科定位:以鮮明的中國特色新聞學為核心,構建全新的學科體系:突出塑造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立德樹人的學科,加強政治、文理、技術工程、藝術等奠定專業基礎的功底的交叉融合學科,創新新聞、輿論、傳播、媒體、文創、國際交流各類學科,在交叉、融合、重構、取捨中形成新時代新技術新業態條件的新聞傳播文創新學科,培養造就能夠駕馭複雜輿論生態的全媒體新聞傳播後備力量。
教學調整:學生的層次和對象不同了,定位,學科都是全新的,教學上的調整將逐步加大。專業方向、課題訓練、實踐培養、課題組、學科羣、國際項目、產學研共同體,跨國合作培養等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及主動性學習模式將會佔主導地位。學校已經提出新聞學院要給清華全校上課,清華全校教授要給新聞傳播學生上課,促進開放式知識融通、學科交叉、專業滲透的大新聞格局形成,培養複合型高素質未來中國形象的塑造者和傳播者。這些將是學院教學改革的方向,完全是創新的,不是傳統的,也不是泊來的。
6、人民網記者: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學子,很多人在校期間就積極參與各種全媒體實踐活動,您認為他們在學業和就業方面與前輩相比的優勢和弱項都有哪些?
柳斌杰:互聯網擴大了學生活動空間,全媒體提供了參與的平台,確實不少學生在校時就參與了各種媒體實踐活動和國際傳播交流。就我們學院學生來説,與前輩比較,優勢和弱項都比較明顯。
從學業上説,知識廣博,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敏感,熟悉新媒體,掌握新傳播技術技能快,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能力強,新聞傳播的基本功比較好。有一部分還在其他院系選修了其他專業課和多個國際交流項目,眼界開闊,新鮮感強。從論文和成績看,本屆的市、校、院優秀率有較大提升,都是非常優秀的。這是他們的長處。
弱項看,主要是缺少磨練,思想脆弱,情緒波動大,偏重於傳播技術、技能的鑽研,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新聞傳播結合還理解不足,對傳統媒體的那一套制度、規則、方法不甚了了。學術選擇偏向於西方的新理論新發現新方法,批判能力弱。這主要是社會實踐和整個學術風向造成的,不引用“洋人”的學術論點就是“沒學問”。這是高校普遍現象。
從就業方面看,現在國家事業發展、媒體發達,新聞專業學生就業的餘地很大。這與前輩比較大不相同,過去都是組織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現在是自主自願擇業,自己的主動性更強一些。學生選地點、選單位的比較多。依據我們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80%的學生都在媒體行業和主流單位就業,學生們基本擇業觀是“重實踐,入主流,擔使命,創大業”,到能幹事的地方去。歷年到媒體,到鄉村,到部隊,到學校的畢業生,學有所用,都很快成了才,獨當一面,受到中央領導人的讚揚。弱點也比較明顯,老一輩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艱苦奮鬥者居多。而新一代理想化的職業追求,市場化的誘惑,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網絡化的思維方式比較多,吃苦的準備不足,困難的環境適應不了,複雜的實際問題比想象的多很多,當然容易受挫、折鋭、情緒化,甚至影響成長。這需要實踐的鍛鍊,災難的磨練,環境的訓練。經過幾年以後,就能立足現實,腳踏實地,把精力聚焦到事業上來。
人民網記者:對於選擇新聞行業繼續攻讀研究生的學子,您對他們有何建議?
柳斌杰:我非常支持和歡迎具有大學本科教育基礎的學生繼續攻讀研究生,尤其是報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清華大學其他院系的學生,每年都有一批人選修新聞傳播專業,效果非常好,都成了行業特殊人才。大學的每門學科都是認識世界的學問,有的是具體的,有的是複雜的。化學認識物質的結構和變化,物理認識物質的力量和位置,醫學認識生命和健康,歷史認識過去的事物,這都比較專門化。而新聞認識的是自然界和社會新近發生的事件和現象,並要向社會加以傳播和説明。萬事萬物是海量的,新聞認識就比較複雜,所以,新聞研究生學習的是高難度學問,是事關人類整體認識能力的提高。我的建議有4條:①要把學科認同、學術追求和職業理想統一起來,志向要堅定,奮鬥要始終。②不斷擴大新聞專業的知識基礎,至少要有一到兩門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科墊底,新聞專業考研也要補上這一課。③價值塑造、思維訓練和方法創新是根本能力,不要只忙於考試和論文。④努力掌握全媒體輿論引導、先進技術和市場規律,堅持為傳播中國、溝通世界、奉獻人類而奮鬥。
人民網記者:馬上就是一年高考季了,對於那些想要報考新聞專業又有志於從事新聞事業的未來新聞人,您想説點什麼?
柳斌杰:真正的新聞人是一羣有良知、有擔當、有責任感的高尚的社會從業者,記錄歷史,傳承文明,堅持真理,守護正義是他們的天職。作為新聞戰線上的老同志,我熱切希望有志於學習新聞專業,追求新聞職業理想的學子選擇報考新聞傳播專業,把自己鍛造成全媒體時代的優秀新聞人。正在肆虐的新冠疫情再一次證明,新聞輿論的力量是巨大的,國際輿論鬥爭是尖鋭和複雜的。越是在大災大難,艱難困苦的時候,越是需要正確的新聞輿論引導方向,説明真相,穩定情緒,安慰人心,組織應對,戰勝災難。我多次説過,選擇了新聞,就是選擇了良心,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奮鬥的人生。而我們的國家和時代正需要你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營造健康的輿論力量。祝福你們好運,祝願你們成為德才兼備的未來新聞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