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嬴政攻滅六國,一統天下。他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秦朝,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不過,如果較真的話,秦始皇其實並未真正實現“統一”,衞國就是一個被留下的春秋戰國“遺孤”。
而且,從周武王伐紂滅商分封天下開始,一直到秦滅六國,衞國立國長達900年,依然屹立不倒。直到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將衞國國君廢為庶人,衞國才結束了它近千年的歷史。
一、諸侯之長對於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名字為我們所熟知,像衞國這種小國,則是非常冷門的存在。
但是,這並不代表衞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衞國有着輝煌的歷史,曾被稱為“諸侯之長”、“君子之國”。特別是“諸侯之長”這一稱謂,非常有“共和國長子”的意味。
周武王滅商不久即去世,西周很快發生了武庚之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東征平定了叛亂,並對周王朝的統治格局進行了劃分。
為了鎮撫殷商遺民,周公讓自己的小弟弟康叔建立了衞國。
“衞”,即護衞的意思。周公用意很明顯,就是讓自己最為信任的弟弟在殷墟要地建立諸侯國,以鎮守東方,保衞周王室。
因為康叔貴為周文王之子,且深受周公教誨,堅守周王室之禮制,因此衞國才被稱為“諸侯之長”、“君子之國”。
二、日漸衰微衞國建國之始,因為其國君同時被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西周時期,衞國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很好的完成了拱衞周王室之責。
但是,進入春秋時代以後,當各國都在採取各種舉措、奮發圖強、稱霸中原之時,衞國卻陷入到了內外憂困的泥潭不能自拔。
先説內亂。從衞桓公到衞懿公的80多年裏,衞國內部發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君位更迭多達7次。在這種無休止的內鬥中,國家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無法集中精力於經濟、軍事建設,人民更是無法專心於生產,其國力的日漸衰弱在所難免。
再説外患。從西周末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衞國連年遭到侵擾,甚至一度被滅。《左傳》記載:
衞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狄人伐衞 ,公(衞懿公)欲戰, “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 ,鶴實有祿位, 餘焉能戰 !’”狄遂滅衞。賴齊桓公興兵伐狄,衞始得復存。”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到兩條重要信息:
一是衞國曾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攻滅,幸得齊桓公相助,才得以復存。
二是衞懿公十分不得人心,養的鶴甚至還有俸祿,比人都尊貴。以他為代表的歷任君主,昏庸無能,這也是衞國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江河日下的情況下,衞國仍然是在軍事外交上敗招迭出,讓人大跌眼鏡。
公元前772年,衞國主動挑事,出兵攻打實力強勁的鄭國。此後幾十年,雙方多次交戰,衞國遭到了沉重打擊,日益衰敗。
公元前633年,衞國的強鄰晉國與楚國發生了城濮之戰。衞國捨近求遠,不去幫助晉國,反而助楚攻晉。結果,晉國戰勝了楚國,衞成公被迫出逃。之後,衞國以割讓土地的方式,向晉國表示了臣服。
此外,衞國還曾想依靠齊國,結果反而遭到了齊國的進攻。衞國與魯國原來是盟友,但衞國卻幫着鄭國攻打魯國,以致遭到了魯國的厭棄。
衞國地處中原地帶,本來就強敵環伺,要在齊、晉、鄭、宋、魯等國的夾縫之中求生存,而它還在外交上屢屢祭出昏招,四處樹敵,致使自己早早退出了爭霸的梯隊。
三、末日悲催進入戰國時期以後,由於衞國國勢衰微,只能淪為強鄰魏國的附庸。
後來,因為國勢不振,衞國國君不敢以“公”自稱,貶號為“侯”。
再後來,衞國在大國兼併遊戲中徹底淪為笑話,只剩下了濮陽一城之地。衞國國君亦不敢以“侯”自稱,再貶號為“君”。
公元前241年,更加悲催的事情發生了,秦國奪取了濮陽,衞國失去了立足之地。但這不代表着衞國走向滅亡。
秦始皇或許是發了好生之德,或許他還念及衞國一直很乖,遂將衞國最高首腦衞君角遷往了野王(今河南沁陽)。
這種操作,讓人難以理解。畢竟,秦滅衞,不費吹灰之力,但終秦始皇一生,始終允許衞國苟延殘喘,而不加以侵害。
所以,據此有人説,秦始皇並未一統中國,因為周朝最早的諸侯國之一衞國此時仍然存在。
四、秦始皇為何不滅衞秦始皇已經攻下衞國最後一城濮陽,為何卻“破而不滅”,給它留下了一線生機呢?
其實,從統一的角度講,衞國是秦始皇的一個託詞。事實上,秦始皇除了在中原留下了一個衞國,還沒有統一越、滇等邊遠地區。
在滅六國以後,秦始皇除了實施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立碑記功,宣揚自己一統天下的功勞,以及尋找長生不老之術上。
為此,他先後五次外出巡遊,短則歷時四五個月,長則多達十一個月。
這個時候的秦始皇,已經無心再去攻打山高路遠的滇國,消滅楚國的殘餘力量,或與越人戰於海上了。
因此,秦始皇留下一個衞國不滅,意在表明:我真正實現統一,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我目前還沒有必要這麼做。
但是,從客觀上講,秦始皇要真正拿下滇、越這些地方,還有不小的難度。
這樣看,他故意留下衞國不滅,還真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
只是,他的兒子並不這麼想。公元前209年,衞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衞國徹底滅亡。
【來源:深夜聊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