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大教授:教育僅僅為了應試、就業,教育就完蛋了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文|立言教語

上學受教育是為了什麼?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中小學時,不少人是為了考一個好成績,將來上一所好大學;在大學時,不少人努力學習,爭取獎學金,是希望能夠畢業找到一份好工作。

為了自己以後的前途而努力學習,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一位著名的北大教授卻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

中學是應試教育,大學是就業教育,這教育就完蛋了,整個(中國)的教育也就完蛋了。

説出這句話的就是北京大學資深中文教授——錢理羣。

錢理羣教授是地地道道的“北大人”,他本科、研究生階段都是在北大度過,還在畢業後在北大教書,擔任博導。

在北大教書時期,錢理羣教授還被學生評為“十大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

在2002年退休以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教育事業,而是選擇轉向基礎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繼續發光發熱。

正是這樣一位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都有豐富經驗和感悟的人,他對教育的理解無疑很深刻。

錢理羣教授認為如果中學教育被定位在應試教育,大學教育被定義在就業教育,那麼教育也就完了。

錢理羣教授之所以有這樣的教育觀點,其實和他自身的經歷有關。

不少學生將分數看得太重

分數的意義在哪裏?

從小到大,考察一個學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考試。

在考試中取得好的分數,不僅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誇獎、同學的敬佩,還可以獲得一些獎勵,比如獎狀、獎學金等等。

正是這樣靠分數評價一個學生的慣例,導致不少學生就會對分數有着過分的追求。

尤其是在高考中,考出一個好的分數,那麼就意味着可以上一所好的大學。

努力學習無可厚非,但是不應該過分看重分數。

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成績,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學習更應該成為一個人真正想要提升自己的過程。

甚至太過看重分數的態度,都會發展到大學階段。

錢理羣教授當初在北京大學授課,哪怕是北大這樣的國內頂尖學府,依然會存在學生將分數看得太重。

據錢理羣教授介紹,不少大學生看似很努力,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實際都是為了考一個好的分數,從而拿到獎學金,好為將來就業贏得籌碼。

然而不少人缺乏獨立思考,不懂得創造性地去學習,只是一個為了分數去學習的“機器”。

當學生落入應試教育的怪圈,那麼他的未來就會被嚴重受限。

因為為了應試而學習,不會創造性去思考,他的思路就會變窄,甚至會成為一種長期的不良習慣。

為了就業而盲目“提升”自己

當一個學生進入到大學,那麼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就業,從而完成從學生到社會職場人的轉變。

寒窗苦讀十幾載,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學生就會為了將來好就業而學習,盲目“提升”自己。

所謂的盲目提升自己,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定位,為了湊那些就業相關的證書、獎項,而盲目學習或者參加各種活動。

實際上並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尤其還有部分學校,為了學校的就業率,甚至引導學生為了就業而學習。

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就變成了就業教育。

在錢理羣教授看來,這樣的教育太過功利性,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沒有創新能力。

一位大學生應該樹立終身學習、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獨當一面,面對種種突如其來的困難。

一位大學生還應該有團隊精神,而不是隻顧個人利益,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教育不該是為了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實就是指那些擁有高學歷、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卻為了個人利益,不顧他人感受,甚至損害他人利益的人。

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個名稱,也是由錢理羣教授提出。

當年錢理羣教授的一個學生,為了能夠拿到錢理羣教授的推薦信,就曾經表現得像一位真正愛學習的好學生。

但是在贏得錢理羣教授的信任、得到推薦信後,就再也不來上課了,也不和錢理羣教授溝通交流了。

正是這樣的遭遇,讓錢理羣教授覺得很失望。

在錢理羣教授看來,如果中學階段的教育是為了應試,大學階段的教育是為了就業,那麼教育就完蛋了。

很直接的原因就是,這樣的教育很容易培養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樣的人自然是教育的失敗。

學習的本質

錢理羣教授一生為教育奉獻,面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他敢於直言,並且將事情看得很透徹。

教育最終還是應該落在“育人”上,只有培育出一個擁有正確三觀,能夠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算是教育的成功。

也有人反駁説:“沒有分數,如何進好大學,沒有好工作,如何養家餬口、從而過上好生活?”

其實,這是對錢理羣教授説的話的一種誤解。

一個人可以考出好的分數,但是不該將分數當做自己學習的動力,這也就是別把分數看得太重;一個人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不該為了找好工作而讓自己的學習充滿功利性。

學習真正的目的應該是提升自己,帶上功利性就會容易迷失自己。

本文內容【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分享,請勿抄襲或搬運,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