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丨乖媽
“輔導小學生作業”已經成為了當代家長的一項工作,除了現代孩子學習壓力大之外,家長過度重視孩子的學習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網上不斷爆出家長輔導作業鬧劇,比如:岳雲鵬輔導孩子愁出皺紋、媽媽輔導作業聲音太大,整個小區跟着受教育、孩子看媽媽生氣擔心“彆氣死”……
而這種“輔導作業”難題往往只出現在小學階段,初中以後家長就不會過多幹涉了。可是這種“緊抓小學”的方法並不正確,小學成績好的孩子,進入中學以後往往就退步了。
長大後,班級裏“最出息”的不是前三名,10年資深教師揭示真相
學生時代,班級裏最令人羨慕的就是前三名,因為他們成績好可以得到老師的偏愛,享受着好成績帶來的特殊待遇,也被認為是今後最有前途的孩子。
可幾十年後的同學聚會中,人們才發現前三名往往不到場,即便到場也不再是人們追捧的對象,因為他們並沒有那麼優秀了。
早在1989年,這一現象就被一位叫周武的資深老師發現了,他觀察着同學聚會上的孩子們,決定探究他們的成長之路,以此來推斷到底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最有出息。
於是,他用了10年的時間,追蹤調查了151位學生,揭示了真相,發現孩子們的成長是動態的:
那些小學成績好的孩子,43%進入中學以後成績下降;那些小學排名第七到第十的學生,高達81.2%成為中學成績突出者。
當然,進入中學以後成績也暗示了今後的人生,具有10年教學經驗的周武老師將這一規律定義為“第十名效應”,也就是説小學中排名第十左右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的概率最大。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不少專家給出猜測答案:
1、“前三名”出於自身定位,過於追逐名利
相對第十名左右的孩子,前三名額度孩子壓力更大,他們習慣了“居高臨下”的成績排名,一旦考不好容易崩潰,比成績中等的孩子下滑更快。
2、“前三名”只追求好成績,經不住社會考驗
無論是家長、老師,都會將前三名作為榜樣,這也讓孩子不得不一直努力的學習,沒有時間出去交朋友、培養其他興趣、鍛造性格情商,進入社會以後劣勢就會凸顯。
3、“前三名”身體不夠健康,沒有廣闊的見識
前三名的孩子往往會成為“書呆子”,沒有時間出去鍛鍊身體,進入社會以後無法勝任一些高難度工作,身體脆弱也會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
如何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除了不爭第一,還要培養兩點能力
從“第十名效應”能看出,小學階段孩子的成績跟未來成就沒有太大關係,家長們完全沒有必要催孩子學習,與其將精力放在輔導孩子作業上,不如培養以下兩點能力。
1、培養孩子的逆商,提高抗挫折能力
逆商是指孩子面對困難時的應對能力,這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但是決定孩子工作能力的重要標誌。
家長了可以帶孩子出去野營,鍛鍊野外生存能力,培養建議的品性;讓孩子去廣泛的交朋友,在欺騙和信任中,鍛鍊強大的內心。
2、帶孩子“走出去”,提升孩子的情商
“情商低”是當代很多孩子的缺點,尤其是禁錮於學習成績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與人交流相處,容易鬧出笑話。
父母作為過來人,要經常帶孩子出席各種場合,見識不同的人和事,讓孩子儘早接觸人情世故,學會處世之道。
PS:本文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