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斷交的華歆,從東吳投靠曹魏,為何孫權送他離開,未傷他一毫
演義中貪金望名的華歆,正史中清正廉潔,最終位列三公相信很多人都曾經在歷史書中讀過一個割席斷交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正是講華歆與管寧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説狠狠地為華歆貼上了一個貪婪、追名逐利的標籤,與認真讀書不在意功名富貴的管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使得不少人對正史當中的華歆存在着不小的誤解。
而正史上的華歆是什麼樣的呢?根據史書中的記載,他其實是三國時期難得一見從諸侯爭霸活到最後三國末期的人物。不僅如此,他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素來以清正廉潔為名,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哪怕是身在曹魏卻在孫吳當中也依然享有很高的聲譽。可以説和故事當中的那個他完全是大相徑庭。而他之所以能夠坐上當時曹魏當中三公的位置,自然有着他的過人之處。比如下面的這幾點就可以看出
一:名士氣節,一言九鼎説到做到
當初華歆還沒有投靠曹操的時候,曾經與其他的有名之士一起從小路出城躲避即將要來的兵亂。而這個時候,就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孤身一人的老人,結果陪着華歆一起出逃的朋友一看,這怎麼能丟下老人不管呢?於是都想要老人和他們一起走。但只有華歆站出來説不行,馬上城市就要被攻打了,現在帶着一個老人到時候要是路上情況緊急,你們還能帶着他一起走麼?但是周圍的朋友還是不忍心,於是華歆也只好接受。結果路上一語成箴,老人掉到了井中,而此時後方的戰鬥已經開始了,情況緊急,大家都想要捨棄老人離開。只有華歆再一次站了出來表示之前既然已經要和他一起走,現在做這種事不是仁義的,於是親自下去救起老人。
此後華歆與王朗一起坐船避難,這種事情又一次發生了。有個人希望能坐上船一起,華歆立刻表示有些困難,而王朗則説船還有位置,不如讓他上來,結果途中遇到盜賊,王朗馬上就想要丟下船上的人和華歆逃走。而華歆對王朗説當初我不想帶他就是擔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現在已經接受了他的請求,怎麼在中途而廢呢?於是自己划槳帶着船上的人一起跑走。
二:積極出世,慧眼識人
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少有名的學士往往對諸侯爭霸的局勢感到悲哀,又或者是因為在他人的手下發現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紛紛選擇了隱居不問世事。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英雄正是應該站出來實現理想,華歆就是其中一個人。在當時華歆任職的上司有一個叫做王芬的人,這個人雖然有膽子和兵力,可是卻缺少謀略和智慧。看到自己的勢力逐漸壯大了,就打起了廢皇帝自己當丞相的注意,於是勸説華歆和他的同事入夥。
華歆同事在當地也是個有學問的人,他一看覺得説不定可以。於是想要入夥,結果被華歆攔下,華歆認為王芬這個人沒有腦子,只知道仗勢欺人,最後肯定是要失敗的,你現在加入他,到時候肯定有殺身之禍。果不其然,不到半年這場可笑的陰謀就以王芬全家抄斬告終。於是當地的人無一部佩服華歆的智慧。
之後華歆在袁術手下的時候希望袁術出兵討伐董卓沒有成功,之後前去徐州擔任豫章太守,在任上他為官清廉愛護子民,被非常擁戴。之後揚州刺史劉繇因病去世,而剩下的人還沒有等到新的刺史上任,就開始擁護華歆為刺史,認為他能夠以德服人。可惜華歆哪怕是被民眾堵在家門口好幾天,也沒有答應。
三:善識形勢,順勢而為
當然他也並不是死板的老古董,在聽見孫策廣納賢才後便立刻收拾東西去投靠了他。而孫策因為領地相交,也對華歆的名氣有聽聞,於是用上賓的禮儀來對待華歆。可惜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孫策死去,孫權上位,這個時候曹操又有詔書希望華歆到他那邊去效命。這下子擺在華歆面前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是不得不説,華歆對局勢還是很有掌握的。
他不是一個容易被利益衝昏頭腦的任務,面對曹操給出來的橄欖枝,是個人都知道這一去肯定是回不來了。於是華歆對孫權説,將軍你就是因為還是個漢朝臣子,才能與曹操交好。而現在兩方的關係還沒牢固,我去效力豈不是能夠讓將軍更放心?而孫權聽完後知道去意已決,於是不再挽留。可以説華歆再一次依靠自己對局勢的瞭解選擇了一個更大更好的舞台。
最終曹操擊敗袁紹統一了整個北方,而華歆進入曹魏之後一路青雲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等到魏國建立拜御史大夫,位極人臣。之後更是在曹丕時期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三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