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之後,才發動兵變?

東漢末年出三國,烽火連天戰不休,陰謀陽謀全用盡,但都敗於司馬家。

三國,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魏蜀吳三國為爭天下爾虞我詐,但是最後都敗在了司馬家族手中。其中,司馬家族中的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兵變,便是司馬家族最後奪取天下的先要條件。

但是,後世對司馬懿發動兵變的時間產生了疑問。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有説到:曹睿病危,權臣曹爽欲收回司馬懿兵權,於是司馬懿順勢裝病騙過曹爽保留兵權,並暗中謀劃反叛計劃。而後在一百零七回,司馬懿就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自此主權歸司馬氏。

但其實在曹睿時期,司馬懿已經有十萬兵權,完全有實力能夠與曹氏一族幹一仗。那麼為什麼司馬懿一定要選擇在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呢?究竟是另有打算,還是被人制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曹氏一族生性多疑,年少曹睿可御帝王之術

首先,我們先從曹睿這個人物入手。曹睿是曹丕的長子,登基時年僅23歲。所以其父曹丕臨死前十分擔心兒子太年少容易被人欺凌,還給曹睿配了一行“智囊團”(曹休、陳羣、曹真、司馬懿)。但實際上曹睿年少卻不幼稚,且擅長帝王之術,絕非等閒之輩。

曹睿即位之後,明白時局動盪,攘外必先安內,絕不可讓臣子有亂朝之心。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將父親曹丕給他安排的智囊團裏的臣子輪流調去與蜀吳作戰,減少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智囊團待在京城中的時間。

甚至曹睿在位的過程中,智囊團中的曹休和曹真病危,曹睿都能指揮得當,不僅頂住了蜀吳的不斷進攻,還鎮壓了公孫淵的叛變。這樣也算是一位有實力的明君了。

所以當時的司馬懿就算手握兵權也很難叛變,畢竟曹睿非等閒之輩。而且若曹休、曹真未死,司馬懿更不敢貿然反叛,因為對於司馬懿來説,必須一戰制勝,若是敗一次可能就永無翻身之地了。

其次,曹氏一族對司馬懿一直有着提防之心。

司馬懿之心,生性多疑的曹操是最清楚的,所以曹操對司馬懿的感情是很複雜的。因為對於善用人才的曹操來説司馬懿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司馬懿又太有謀略且有帝王之象,讓曹氏一族想用又不敢多用。據説當年曹操連續幾次都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夢中預判到司馬懿、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司馬師而後的奪權)。

所以雖然司馬懿是曹氏一族的重臣,但生性多疑的曹家這麼多年來幾乎是沒有人百分之一百信任他的。在這種日日被人“看管”的情況下,司馬懿就算手握兵權也難以一招制敵。

二、司馬懿自身:時機未到,不動一步,“忍”者無敵

司馬懿是一個相當能忍的人。所以司馬懿在不佔優勢或者沒有完全把握的情況下,絕對不會貿然出兵。因為司馬懿不會賭也不敢賭,沒有百分之一百的勝算,他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努力功虧一簣。

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就有了勢力。但是曹操似乎早就料到司馬懿有不臣之心,一直提防他,甚至曹操還和曹丕説一定要除掉司馬懿。但是曹丕不比其父曹操敏感,還是讓司馬懿留了下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司馬懿做人十分謹慎,步步為營,儘量博取曹氏一族的同情和信任。包括後來在發生兵變之前,司馬懿也是用這招瞞過權臣曹爽的眼睛,最後奪權上位。

另外,在司馬懿的眼中,等曹睿死後才是兵變的最佳時機,因為他深知曹氏一族的局勢。曹睿死去時,並沒有已經成年的兒子,甚至曹睿領養的孩子曹芳也僅僅只有8歲還昏庸無才好糊弄。

所以司馬懿很清楚,曹芳一旦即位他就有百分之一百的勝算。雖然曹睿死前派了曹真之子曹爽與他相互牽制,但曹爽雖然實力超羣卻有些狂妄自大,不拘小節,所以當時已經是朝中三朝元老的司馬懿,就是把曹爽當作一個小毛孩。

再加上曹真、曹休、陳羣相繼去世之後無人能與他制衡,而且自己手下這麼多年積攢的兵力已經足夠打贏勝仗。所以對於司馬懿來説,與其早點賭一把,不如晚一點萬無一失的奪得天下。

結語:

最後一個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天命了。在那個時代像司馬懿能活那麼久的人也不多了,而司馬懿也是等了大半輩子才等來這麼一個機會,也是不容易。説起來也好笑,曹操在世時,就已經對司馬懿產生了懷疑並且告誡其兒子曹丕要想盡辦法除掉司馬懿。

但是曹丕而後並沒有除掉司馬懿,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想不到父親輩分的人居然可以活到孫子輩還沒終止吧。估計後來的曹睿也是一樣,覺得司馬懿已經年邁再也翻不起多大的波浪。

可是司馬懿在明帝曹睿去世十年之後還活着,並且發動了兵變一舉奪權。我只能説這就是命中註定司馬懿要等到曹睿死後發動政變。

你們覺得司馬懿為什麼要等到曹睿死之後,才肯發動兵變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4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之後,才發動兵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