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各省市的高考狀元總會成為議論的焦點。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國共誕生了3300名高考狀元,但根據中央教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3000多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人成為行業領袖。”
人人羨慕的高考狀元,為何取得的成就反而有限?
北大教授:“拉磨一年,終生無緣千里馬。”
中央教科院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什麼意思呢?就是説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最後,中央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得出一個結論,“創新根本不是靠高分教育出來的。”
高考狀元固然優秀,但是高分和將來能達到的成就其實沒有正相關。
北大教授鄭也夫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拉磨一年,終生無緣千里馬。”
千里馬必須在自由遼闊的境地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驢、騾子從事的是比較單純的簡單勞動。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許死記硬背的能力很強,但也失去創新思考的能力,終究難成千裏馬。
功利主義害了中國的創新
前段時間,美國將中國13所高校列入實體清單,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13所高校的名單裏面,卻沒有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等學府,幾乎最優秀的學生都去了這兩所學校。如今卻沒有被列入名單,這是為什麼?
其實,北大著名的教授錢理羣已經給出答案。他在一次公開的採訪裏面曾經説到“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大,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和世俗的觀念,不僅老道,而且善於表演。”
錢教授的這段話,就已經説明,清華北大的學生更多的是選擇金融以及經濟等高薪熱門的專業。
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調查的1952-2014年中國各地區省級高考狀元中,1999年以前中國各地區高考狀元中,完成大學本科學業後,選擇在國內就業或創業的高考狀元比較少,大多數選擇出國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美國、新加坡、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是狀元的留學首選。
從職業分佈和收入來看,狀元就業的行業領域分佈較為廣泛;經濟收入和職業地位較高,大多從事“高薪職業”,多屬於各行業白領或金領階層。
而那些創新領域的“領軍人才”,大多並非是當年高考的高分狀元。
高考狀元只是學習成功者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常説,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期間,錢學森除了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美國航空學會和美國力學學會之外,還參加了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夫人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啓示。”“我們當時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產生的。”
北大教授鄭也夫也説:“日後有出息的人,小時候都貪玩。”
他説自己小時候就是一個極端貪玩兒的人,雖然那時候空間比現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受壓抑,現在的小孩兒簡直就是苦不堪言。
“我覺得日後有出息的人其實小時候都是比較貪玩兒的。貪玩兒是對某種東西熱忱高漲,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規蹈矩那就完了。”
什麼叫興趣?興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攤,把你的精力側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計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興趣就給你做了最好的指導。
回想一下我們身邊聽過的那些高考狀元的故事,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把所有精力和時間花在學習上,老師讓幹什麼幹什麼,一點不貪玩兒,對其他事情沒有格外的興趣,他們雖然是學習成功者,但這其實是我們教育的失敗。
最後,還是想説那幾句老話:應試教育,雖然可以生產出一流的技術人才,卻無從培養出真正的科學精神,無法造就創造未來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