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大戲。經過十多年的明爭暗鬥,康熙的皇四子胤禛成為了這場皇位爭奪戰的最終勝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其順利繼承大統,成為了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然而,關於雍正皇位“來路不正”的説法,可謂自雍正登基以來便從未停止,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雍正對於其他康熙皇子們的冷酷與決絕,就此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認為雍正這就是在排除異己,打擊報復,以掩蓋歷史事實的真相。而雍正也就此背上了“弒兄”、“屠弟”的“惡名”。
可如果真的是如此評價雍正對於兄弟們的態度,確實是非常片面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説,雍正對於其他康熙皇子,主要採取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這其一是“打”。對於那些參與了“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雍正卻是沒有手軟,尤其是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這兩位雍正最為痛恨的政敵,不僅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至死,就連名字也被改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對其進行了全盤而又徹底的否定。
其二就是“拉”。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對其是極盡封賞並委以重用,而他們二人也就此譜寫了一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話。除了胤祥之外,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與雍正關係較好的年幼康熙皇子,也受到了雍正極大的照顧,進而被加官進爵,顯赫一時。
而除此之外,第三種方式便是雍正的“恩威並施”,又“打”又“拉”,而這主要針對的是那些在“九子奪嫡”中雖然保持中立,但依舊有着一定影響力的康熙皇子。雍正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為了削弱其實力及影響力,維繫皇權統治的威嚴,另一方面則是不將事情做“絕”,引起宗室的恐慌與朝局動盪。
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便是十二阿哥胤祹。縱觀其在雍正朝時期的經歷,雖遭遇人生起伏,但仍舊得以全身而退,並在此後的乾隆朝時期倍受尊崇,成為了所有康熙皇子中最為長壽的一位,從而在帝王之家中非常“幸運”的能夠以善終收場。
兩位女人影響,讓胤祹成功置身於“九子奪嫡”之外。
十二阿哥胤祹生於康熙二十四年,其生母為正五品郎中拖爾弼之女、定妃萬琉哈氏。
然而與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相比,胤祹生母萬琉哈氏的“運氣”,確實差了不少。
烏雅氏在康熙十七年生下雍正後,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就被晉封為德嬪,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又被晉封為德妃,成為“四妃”之一,並且烏雅氏前後為康熙生育了三男三女,共六個孩子。
反觀萬琉哈氏,她與烏雅氏的出身背景相差無幾,可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晉封為定嬪,這時距離他誕育十二阿哥胤祹已經過去了整整了三十三年,並且是直到康熙去世,她也只是嬪級,以至於她的“定妃”的封號都是雍正為她尊封的,而非康熙。
“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為謹慎,久列嬪位,今晉封為妃。”
而正如雍正的這封冊封詔書中所説,定妃萬琉哈氏“甚為謹慎”,《清聖祖實錄》也記載她是“久簡宮闈,動循禮法”。由此可見,定妃本性上不張揚,並且行事低調,能夠時刻認清自己所處的形勢和環境,而這不僅成為她自己在後宮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也對其子胤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方面,由於萬琉哈氏本身低微的後宮地位,遵循“子以母貴”的傳統,這就使得胤祹從一開始就不具備任何的奪嫡優勢,再加上其相對簡單的政治出身背景,也無法獲取更多的支持,同時也不能與其他皇子及其身後的政治勢力建立聯繫。於是乎,明哲保身,主動退讓無疑是一種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就是萬琉哈氏性格上的謹慎與低調,在對於胤祹的性格塑造上也起到的很大的作用,這也就使得胤祹從根本上來説也就無心於“九子奪嫡”。
而實際上,除了胤祹的生母萬琉哈氏外,還有一位女人對於胤祹性格的塑造與人生髮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她便是蘇麻喇姑。
説到蘇麻喇姑,大家對她並不陌生,她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貼身婢女,與孝莊之間有着自幼便建立了親密的情誼,並且她更是在順治、康熙兩代帝王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視為最為特殊的“帝師”般的存在。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去世,康熙皇帝出於對蘇麻喇姑的信任,同時也是擔心其因為孝莊的去世而感到過度的傷感與孤獨,於是就此將胤祹交由蘇麻喇姑撫養。
蘇麻喇姑也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信任與囑託,在他的撫養下,胤祹得到了悉心的撫養與耐心的教育。而除了本身的文化素養與做人辦事能力得到提升外,對於胤祹來説最重要的便是其性格上受到了蘇麻喇姑極大的影響。
要知道,蘇麻喇姑篤信佛教,寬和、善良,這樣就使得胤祹的性格也愈發的平和與無爭,進而在“九子奪嫡”中保持了絕對的中立,而這也為其善終的結局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對於胤祹有着“生恩”的定妃萬琉哈氏,以及對於他有着“養恩”的蘇麻喇姑,雖沒有能為其帶來高貴的出身與顯赫的地位,但是對於胤祹不遺餘力的撫養和教育,以及這二人本就與世無爭的處事態度,不僅為胤祹創造了相對安穩的成長環境,更是對其性格的塑造產生了重大影響,進而使得其成功的置身於“九子奪嫡”之外,在這場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得以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雖有人生起伏,但終得善終收場。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登上皇位,並且很快就加封胤祹為履郡王,其生母萬琉哈氏也被尊封為定妃。
這並不是雍正對於胤祹的特殊照顧,畢竟在這一時期,包括七阿哥胤祐、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人也得到了晉封,同時這些康熙皇子的生母也得到了雍正的關照與封賞。
實際上,雍正這樣做,更多的還是為了拉攏自己的支持力量,從而確保朝局的順利過渡以及自己皇權統治的穩定。
然而,不同於對待自己的“死黨”十三阿哥胤祥,以及相對“清白”的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包括康熙皇子中最為年幼的二十四阿哥胤秘,雍正對於本可以參與“九子奪嫡”,但卻始終未參與其中的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以及十二阿哥胤祹,多少還是有着些許的“不放心”。
於是乎,正如前文中所説的,雍正對於這些人採取的是既“打”又“拉”的態度。
先來説説“打”。
“打”,雍正採取了三種方式。其一,是交代一些非常“棘手”、非常“得罪人”的事情,比如他安排胤祺署理為八阿哥胤禩,以及他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改名”的事情。其二,不給予這些皇子實權,更多的只是給予其諸如祭祀、封賞、宗室事務等無關政務的事務。其三,就是對與這些人的懲罰和打壓,這其中,遭受雍正處罰次數最多,也最為嚴厲的便是十二阿哥胤祹了。
雍正二年,胤祹就遭到宗人府彈劾“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從而從多羅郡王爵位直接被降到了固山貝子爵位。緊跟着又因將乾隆生母“鈕祜祿氏”錯寫成了“錢氏”被降至奉恩鎮國公級別,這已經是非常低的宗室爵位級別了。之後又被因為犯錯,被貶為了護國公級別,所統領的人口部眾也盡皆被剝奪。直到雍正八年,才重新被雍正恢復了郡王爵位。
再來説説“拉”。
雍正登基之後,保留了胤祺恆親王的爵位,並且晉封胤祐為親王,晉封胤祹為郡王,同時對於胤祐和胤祹的生母也予以了尊封。在胤祺、胤祐去世後,雍正予以了厚葬,並對其進行了高度評價。至於胤祹,在雍正八年被恢復郡王爵位後,雍正也沒有在對其進行“為難”,反而予以了極大的照顧,安穩度過了整個雍正朝後期。
不少人説雍正之所以善待五阿哥胤祺和十二阿哥胤祹,是因為這兩人分別為康熙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以及蘇麻喇姑所撫養,如此強大的背景以至於就連雍正都“不敢”對這二人下手。
然而,這樣的説法並不準確,胤祺、胤祹包括七阿哥胤祐,之所以能在雍正在位時期安然度過,更多的還是因為其“不爭”的性格。
要知道,皇子中,十阿哥胤䄉背景強大,大臣中,阿靈阿、鄂倫岱、揆敍、隆科多甚至是佟國綱,都是皇室宗親,但這些人無一例外均都為雍正所遷怒,或多或少都遭受到了懲治或是羞辱。所以,背景並不能成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不能成為雍正進行政治打擊的顧慮因素。
當然,胤祺、胤祐、胤祹等人,在康熙朝時期,雖未參與“九子奪嫡”,但也都受到了康熙的器重,有權有勢有地位,並且還有着很強的朝堂影響力,所以雍正才會用既“打”又“拉”的方式。一方面是為了削弱其政治影響力,以穩固其自身的皇權威嚴,另一方面也是要“留有餘地”,使其自身遭受過多的負面輿論聲音,更重要的是,其謙遜、低調的性格與行事方式,也很難留下過多的“把柄”,更加不會在紛亂的朝堂鬥爭中“樹敵”。最終,胤祺、胤祐得以在雍正朝時期以善終收場,而胤祹則是安然度過了整個雍正朝。
乾隆朝時期的胤祹,可謂是倍受尊崇。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去世後,乾隆皇帝登上了皇位,而十二阿哥胤祹也就此煥發了人生“第二春”,乾隆對於自己的這位叔叔,是極度的尊崇。
乾隆在其登基後不久,就立馬晉封胤祹為和碩履親王,並且還委以了諸多差事,尤其是包括雍正、富察皇后、皇子永璉在內的隆重喪儀或是祭祀活動,均由胤祹主持。
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賞賜當時已經六十六歲胤祹乘轎上朝的殊榮。
“除履親王同輩王等及餘王公年老者,仍令乘轎外,餘惟年節列儀仗,乘轎上朝,常期俱著乘馬。”
也是在乾隆十五年,胤祹獨子弘昆去世,之後乾隆皇帝將自己的第四子永珹過繼給胤祹為孫,為以襲承其履親王的爵位。此舉除了是要避免皇子間為了奪嫡而產生的激烈矛盾外,也是對於胤祹功績與人格的極大認可,以此也可收穫更多的正向輿論評價。
除了對於胤祹本人,乾隆對其生母定妃萬琉哈氏也是做到了至仁至孝。
每逢宮中節慶,乾隆都會邀請萬琉哈氏入宮慶祝,在其九十大壽的時候,乾隆更是親臨其府邸賀壽。
於是乎,在乾隆皇帝的極為特殊的關照下,十二阿哥胤祹與其生母萬琉哈氏皆是以長壽善終。
胤祹去世時,已然七十七歲,而他的生母萬琉哈氏更是以九十七的高齡壽終正寢,而他們也就此成為了最為長壽的康熙皇子以及康熙后妃。
而胤祹與其生母萬琉哈氏平和、謙遜、低調、不爭的性格,不僅成為了這對母子能夠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也使其始終保持一份安詳、泰然的心態,這也成為了他們這對母子留給後事的長壽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