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崇禎的墓地,再看溥儀之墓,同為末代皇帝,差距天壤之別!
這篇文章主要講講明清兩朝末代君主崇禎、溥儀的身後事。兩人雖都是“亡國之君”,但又有着本質的不同。崇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國事一天天沒落,加上昏招亂出,朝令夕改,最終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帶着王承恩來到景山自縊。
溥儀則不同,因伯父光緒無子,他被慈禧指定為大清皇位的繼承人。溥儀登基之日尚是個3歲的孩童,完全身不由己。登基後,朝中大權由攝政王載灃與隆裕太后掌控。辛亥革命後,隆裕太后以溥儀的名義發佈退位詔書,民國臨時政府通過了《清室優待條件》,每年給予400萬元的費用補助,溥儀可繼續居住在皇宮,日後移居到頤和園。
縱觀歷朝末代君主,待遇之隆,無過於溥儀,溥儀是幸運的,他趕上了一個進步開明的時代。
崇禎之墓:寒酸簡陋,多次被盜
崇禎與王承恩自縊後,屍體在樹上掛了三天,才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找到。李自成讓人把崇禎、周皇后、王承恩的屍體裝入棺木,交由昌平的地方官安葬。崇禎繼位時才17歲,在位時期,朝廷無錢,根本沒有來得及修建陵墓,以至於死後無地可安葬。
更為無奈的是,昌平州署銀庫空虛,也沒有錢去安葬。還是州署的一幫吏員加上民間義士十多人出資捐錢,一共募集了三百四十千錢,才把葬禮給操辦起來。因崇禎生前沒建陵墓,把它隨便找個地方埋了似又不合適。不知誰出了個主意,崇禎的寵妃田氏死後就葬在十三陵,乾脆把把崇禎皇帝跟她葬在一起。
昌平官府花5兩銀子僱人掘開田妃之墓,“移田妃於右,帝居中,後居左,以田妃之槨為帝槨,斬蓬藋而封之。”意思是説,將田妃移到墓室右邊,崇禎皇帝居中,周皇后居左。把裝殮田妃遺骸的外棺撤走,用這個外棺蓋在崇禎的棺木上,然後再把墓室封啓。
崇禎下葬後,在場眾人看皇帝墓太過寒酸,又現場集資點錢,買了些磚頭,讓工匠給崇禎的陵墓砌了一圈磚頭。這就是崇禎皇帝的下葬全過程,這排場大概連鄉野一富翁都不如。
八旗入關後,清政府為了緩解滿漢矛盾,籠絡人心。由朝廷出錢,按照帝王陵墓規制修葺了崇禎的墓地,同時讓降臣金之俊為崇禎撰寫碑文,崇禎墓地從此稱為“思陵”。乾隆五十年,朝廷再次撥款,為思陵改建了重檐歇山頂明樓及單檐歇山頂祾恩殿,建起了圓形圍牆。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亂。崇禎皇帝墓屢遭劫難,地下墓室兩次被盜。1947年,國民黨軍隊又拆毀思陵地面建築修建了炮樓。到本世紀初期,崇禎墓只剩下石五供、殿樓柱礎、碑刻等物。在2017年還爆出崇禎墓地石五供2件燭台被盜的消息,所幸案情告破,文物已被追回。
溥儀之墓:風水佳地,豪華氣派
對比崇禎墓地,溥儀則要幸運得多了。溥儀因患腎臟病於1967年10月17日去世。去世後一週,溥儀的侄子愛新覺羅·敏喦本想把溥儀的骨灰與譚玉齡合葬,遭到遺孀李淑賢的反對,只好作罷。
1980年5月29日,全國政協召開了溥儀追悼大會,大會結束後3天,溥儀骨灰安放在八寶山公墓第一展室東側室。15年後,溥儀的骨灰遷移安葬在河北易縣華龍皇家陵園,這是一座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公墓,由香港商人張世義投資。
溥儀墓周圍還有其妻子婉容、譚玉齡的羣墓,加起來面積有100多平米,而建墓的全部資金由陵園承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溥儀墓遷到這裏,華龍皇家陵園才算是實至名歸,提高了墓地的知名度。
説了起來這還有一段插曲,據張世義自述,他來河北投資後,其中的一個項目就是現在的華龍皇家陵園。當時縣領導跟他提了個要求,看能不能把溥儀的骨灰遷來,這樣對當地的旅遊業有好處。張世義把這事答應下來後經人引薦,於1994年12月在北京崑崙飯店拜會了溥儀的遺孀李淑賢。並告訴她,溥儀過去是皇帝,自己有意將陵園改叫“皇家陵園”,以突出專為溥儀建陵的“心意”。
李淑賢看了陵園的地形後,覺得風水不錯,非常滿意。她簽下了一份委託書,交給張世義代理遷葬事宜。張世義於1995年1月26日將溥儀遷葬於此地,並承擔了全部費用。
溥儀生前大概沒有預料到,自己死後又風光了一把,還能產生如此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