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 月圓杜甫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李白和杜甫

李白與杜甫,合稱李杜,一個詩仙、一個詩聖,都是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唐朝大詩人,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一個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人物,一個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上下難分,文人相吸,他們之間一見如故的真摯友情也是名垂文學史的千古佳話。

李白和杜甫

李白與杜甫是在杜甫父親的家中相識的,兩個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見恨晚,當時的李白已經是聲名遠揚的大詩人了,而杜甫不過是侵犯權貴被放至山林的默默無聞之輩,但是同為孤僻性格的兩人卻十分投緣,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詩,十分暢快,在臨行分別時還寄詩相贈。杜甫的詩中表現出了對於李白的極其崇敬,對其詩文的評價也甚是貼切。李杜之間的關係,幾乎可以稱為繼伯牙子期之後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別,就再也沒有重逢過了。也許是中國太大,又或許是二人結識已晚,顯得李杜二人之間的交往過於短暫。在此之後,深情的杜甫一直沒有放下對於李白的想念,常於各處寫下深刻牽掛的詩句。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廣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遊歷長河中的一瓢。二人互相別無所求,兩大才子能有機會相逢相識,便已是世間難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順,鬱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與山水,四處遊歷,而杜甫卻心繫百姓疾苦,揭露暗政。杜甫的天賦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學嚴謹,依舊留下了許多不朽佳作。

月圓杜甫

《月圓》是杜甫於大曆元年秋季流離於夔州時所寫,全詩從頭到尾一直在描寫月亮,隨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遠開闊卻清涼冷寂,表達了詩人在直面明月時的孤寂以及對於遙遠親信的真摯思念。

圓月 杜甫

詩文的大意,孤零零掛在天上的圓月正好對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門外閃閃跳動。綿延浮動的金色江波在時刻不停地保持跳動,牀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裏高高懸起一輪明月,照射着人煙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潔,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時此刻,家中的松樹正是開得茂盛之時,彷彿還能聞到家鄉的桂花香。在這麼明亮純淨的夜裏,唯獨希望能夠與千萬裏天涯之外的親人們共沐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這首《月圓》,首聯從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門外的月光等多個不同的視角,通過描寫圓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襯得其它事物閃閃跳動,從而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的圓月。而頷聯寫的是,起初在樓上眺望江中月光,後又從江波轉寫照進屋裏的月色。頸聯中,詩人的視角又從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後的尾聯中,詩人通過眼前的月光遙想到遠隔千里的親人們,表示了十分渴望與其團聚一同賞月的意願。杜甫在這首詩中流露出獨自賞月的孤單,並通過遙遠的月亮來寄託自己濃厚的思鄉之情。

望嶽 杜甫

《望嶽》是杜甫的系列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描述的是泰山的雄偉與秀麗,流露出了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本人不畏艱險的雄心氣魄;第二首詩讚詠的是華山,講述了詩人官場失意的鬱郁不得志;第三首詩感嘆的是衡山,表達了詩人濃烈的愛國忠情。

杜甫 望嶽

第一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的詩作,將其本人的浪漫與激情展露得淋漓盡致,全詩沒有未曾一個“望”字,卻絲毫沒有脱離詩文的主題“望嶽”,從前到後沒有一句不是在圍繞主題描寫的。由遠及近,由凝望至俯瞰,詩人通過對已泰山氣勢恢宏雄壯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大志,洋溢着欣欣向榮的蓬勃朝氣。

第二首詩詠華山,華山同樣雄偉,但這首詩卻顯然是一首失意之作,此時的杜甫在官場顛沛流離,人至中年依舊仕途不順,言語中盡顯彷徨之寂寥與落寞。且杜甫通過寫華山雖高,卻難以登頂的遺憾,也在側面表達了詩人心中有欲盡忠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杜甫徒有一腔熱血,卻屢屢受冷,官場之路坎坷不堪,最終只得心生厭倦,於喧囂塵世中尋一處荒涼以自療。

第三首望嶽,杜甫寫於晚年,頭尾論述,中間寫景敍述,其中自“渴日絕壁出”到“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象的部分,則是全篇的中心所在。杜甫在這首詩中強烈地表達了愛國之情,於詩文的字裏行間溢於言表。


 

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

《絕句·江碧鳥逾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進入蜀地之後所作的詩歌,詩文的前面的一、二兩句用以描寫景象,而第三、四兩句則用來抒情,全文託景抒情,意味深長。杜甫在這首詩中借美好的樂景來訴説哀情,用客觀景象與自身感受的反差對比來強調詩人自己思鄉之情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別具一格的韻味。

江碧鳥逾白

詩歌的主要意思表達的是,翠綠的江水將小鳥的羽毛襯托得更為潔白了,青山蒼翠欲滴,鮮豔的紅花有如即將燃燒的熊熊烈火一般。眼看今年的春天就要這樣過去了,到底何時才是我回歸故鄉的時日呢?

杜甫的這首詩創作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在蜀中躲避戰亂。幸得朋友們的幫助,他在成都西郊的一處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顛沛流離的一户人家得到了暫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在浣花草堂的這些時日算是他為數不多的一段美好時光。然而由於杜甫心繫國家憂國憂民,因此即便在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無時不刻不在擔憂着這場未能平息的戰火,時刻都深切期盼着能夠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這首詩歌中,詩人通過描寫春天裏的美好景象,來表達自己深沉的對故鄉的思念。

這首詩在寫法上是典型的觸景生情的表達,其藝術成就主要在於情景交融的描述,前兩句將景色寫得清新秀麗、沁人心扉,深有朝氣;而後兩句筆鋒一轉,表現了春光雖好卻匆匆過境,最後一句則是從內心深處表達了濃濃鄉愁。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是杜甫所作的七首絕句組詩,講的是在一個春色無限、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杜甫獨自一人在錦江江邊散步,欣賞這春天裏花枝招展、彩蝶翩翩、鶯鳥歌唱的美麗景色。

江畔獨步尋花

這七首詩中,杜甫在描述了自己獨遊江畔時所欣賞到的美景之餘,也表達了詩人本身對於美好安寧生活的熱愛。此外,在這首詩中,也包含了詩人在久經戰亂後重得安定的愉悦心情。全詩的描述中動靜結合,儘管沒有聲色,字裏行間卻栩栩如生,甚有風味。

第一首詩是從杜甫獨步尋花的起因寫起,主要講的是他惱花;第二首詩寫的是當詩人獨自一人漫步到江邊時,看到了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第三首講的是某些別人家的花,紅白錯落,目不暇接;第四首表達的是詩人遙望少城中的花,在腦海中浮現出花開之盛以及大眾之樂的景象;而第五首詩寫的是黃師塔前面的桃花;第六首主要講述的是杜甫成都草堂附近的鄰里黃四孃家開滿花的春光景色;最後一首則是詩人對賞花、愛花以及惜花的總結。

杜甫這組組詩的上四首分別描述了詩人自己因為惱花、怕春、報春以及憐花因而表露出來的憂愁感傷的情緒;而後面三首詩歌則展現出了詩人在賞花時表露出的愉悦之情,飽含了一種對於春色留不住的惋惜與感嘆。詩歌全文脈絡清晰,層次有序,有如一幅江畔尋花圖一般,展現了杜甫對於花的珍惜以及身處美好生活中時對於美好事物能夠常留的希冀。

杜甫的故事

杜甫,是我國唐朝時期傑出的大詩人,被後世稱作詩聖,在大多數人小的時候就早早地接觸並背誦了他的詩歌,上學以後更是在語文課本中頻頻出現,那麼這樣一位鼎鼎大名的歷史大家,在他的一生中有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杜甫 麗人行

杜甫出生在一個名門士家,他小的時候十分調皮搗蛋,很是貪玩,每當院子裏棗樹成熟的時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個無數回。據悉,杜甫小的時候到了五六歲的年紀,還是沒能好好記住一首詩,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氣,於是對他嚴加管教,終於使他改掉了頑皮的壞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獨立作完一首詩了。後來杜甫發奮苦讀,為了自己能夠寫出好詩歌,他私下裏的習作能裝滿一整個麻袋。杜甫成名以後,也在自己的詩中表達過對於文學創作的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於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促使了當時的盛唐極速走向崩覆。杜甫對於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極度憤恨與不滿,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唐詩三百首中的名作《麗人行》。這首七言長詩大膽地諷刺了皇家奢侈無度的生活並深入地揭露了其醜惡的面貌,使之成為了史詩一般的佳作,流傳千古。然而炙手可熱一詞也是源自於那首詩,表明權勢極盛,氣焰很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7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白和杜甫 月圓杜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