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司馬遷生平是怎樣的呢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多少年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司馬遷生平

司馬遷為後人留下一部震古爍今的宏偉鉅著《史記》,被魯迅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後人對司馬遷功績的極大肯定,而司馬遷也完全擔得起這樣的評價。如此偉人讓我不禁好奇起來,司馬遷生平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司馬遷畫像

通過資料可以發現,司馬遷生平的前半部分還是很幸福的,出生在官宦家庭家庭書香門第,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於其父司馬談接任太史令,讓司馬遷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之前的歷史,只是歷史記載中多有不一之處,使司馬遷忍不住希望能夠寫下一本詳實的史書。

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付諸實踐,遊歷全國各地,走訪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拜訪當地老人,還原那段歷史,並只留下認為符合實情的事件,對於有疑點的歷史皆不錄用,這為後世史官所推崇。司馬遷接任太史令後由於對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提出不同意見,觸怒漢武帝,那一天,便是司馬遷生平的轉折點。漢武帝將司馬遷下獄並處以宮刑,經受着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的司馬遷以文王孔子激勵自己,最終堅持過來,完成《史記》之後鬱鬱而終。

司馬遷生平的前半生看似幸福其實為了史記風餐露宿,已經嘔心瀝血,只是自己甘之若飴罷了,後半生那就是真的悽慘和坎坷,沒有頑強的毅力別説完成恢弘鉅著,就是安然度過餘生都很困難。總之,司馬遷生平是對後人的一種激勵,當你想放棄時,想想司馬遷,你還有什麼理由放棄。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多少年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間最早可以從公元前104年開始算起,這個時候司馬遷就開始寫《太史公書》了,這本《太史公書》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史記》的著作了。

《史記》序言

司馬遷早年間就在全國各地遊歷,收集各地的風土人情,從當地百姓口中去了解古事舊聞,回到長安之後又與當時許多鴻儒、大家交流,受學於孔安國和董仲舒。因此在思想上和寫作能力上司馬遷都已經具備了完成一部作品的能力,而且早年的遊歷和蒐集資料的經歷又讓司馬遷的寫作有了素材,因此早早就開始寫作了。

但是誰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司馬遷的也是。公元前98年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出擊匈奴,戰敗被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司馬遷為李陵説話。漢武帝大怒就把司馬遷給打入天牢。之後李陵投降匈奴的時候被公孫敖“坐實”了,司馬遷也受到了牽連,被處以宮刑。

蒙受此大辱的司馬遷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奮發圖強,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記》的創作中去。以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等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國家的文書檔案作為根據,再加上自己去當地調查取得的一些資料為材料,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認真的摘選,去掉了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言,對無法證實的事情保留態度,或者附上多種説法。前後總共經歷了一十四年,最終完成了《史記》。

司馬遷的筆名

司馬遷也許知道《史記》在史學上會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他可能不會想到《史記》和自己會在歷史上有這樣崇高的地位。如果司馬遷能夠料知一二,也就會把自己的自傳寫的清楚一些,不會留下那麼多謎團了。

司馬遷石雕

司馬遷留給後人的疑問太多了,以至於後人讀司馬遷都充滿了好奇。甚至有人開始對司馬遷的筆名都開始瞭解,但是事實上司馬遷並沒有什麼筆名,可能是因為後人對司馬遷的稱呼和司馬遷自己署名的不同,因此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

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最大的成就就是成書《史記》,是為中國史書的範本,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史記》中也有司馬遷的自序《太史公自序》,而且當初司馬遷成書之後,這本書就是《太史公書》的。相傳是司馬遷成書之後拿給東方朔看,東方朔一看這本書還沒有名字,於是就給這本書起了個名字,就叫《太史公書》。後來《太史公書》就被人們稱為《史記》流傳了下來。也許人們會誤解這個太史公是司馬遷的筆名,其實太史是司馬遷的官名,人們稱他為太史公是為了表示對司馬遷的尊重。

所以司馬遷是沒有筆名的,但是人們對司馬遷的稱呼倒是挺多的,除了司馬遷之外還有太史公、史聖等很多尊稱,可見後代對司馬遷的尊敬和懷念。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

司馬遷一生的轉折點就應該是為李陵説話這件事情了。

影視劇中的司馬遷

當時李陵自請五千兵馬前去阻擊匈奴,但是在浚稽山的時候李陵遭遇了單于軍隊的伏擊。李陵以五千兵馬,殺敵上萬,最後單于的兵馬集結的越來越多,而漢軍的援軍卻久久都沒有到,李陵被匈奴耗到彈盡糧絕,最後被迫投降匈奴,成為戰俘。

漢武帝希望李陵戰死,李陵卻做了戰俘,所以漢武帝對此非常生氣。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司馬遷卻與百官們不同,沒有出言損害李陵,而是站出來為李陵説話。司馬遷説,李陵向來都是一個孝敬父母,寬仁待下,精忠報國的人,這次投降可能是無奈之舉,他心裏可能還想有朝一日能夠回到漢朝來。漢武帝對司馬遷的一番話,非常生氣,所以就派人把司馬遷抓進了牢裏。

後來,朝廷派公孫敖前去接李陵,但是公孫敖卻無功而返。為了不被漢武帝責備,公孫敖就造謠説自己看到了李陵在匈奴訓練士兵,準備攻打長安。漢武帝大發雷霆,殺了李陵的妻兒老小,還連帶着把司馬遷給處理了。這也就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了,漢武帝給司馬遷定的罪按律當斬,但是司馬遷選擇了用宮刑代替死刑。受完刑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奮發圖強,最終完成了史學鉅著《史記》。

所以説為李陵仗義執言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點,雖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司馬遷卻將痛苦化成完成理想,揹負責任的力量。

司馬遷為什麼把陳涉歸入世家

在《史記》中,人物傳記主要是分為三類來歸納的,主要依據就是人物的地位。收錄皇帝的叫“本紀”,收錄諸侯的叫“世家”,還有就是收錄一些有傑出貢獻的人士的叫“列傳”。但是這個分類也只是一個大致的分類,其中也有幾個是例外的。

《漢武大帝》的司馬遷形象

如,沒有當過皇帝卻被歸類到“本紀”裏的項羽,還有不是王侯卻被歸入“世家”一類的孔子,還有就是隻是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卻也被司馬遷歸入到“世家”的陳涉。所以説,這個分類的方法,只是一個大致方向上的分類,具體到每個人的時候,還要看這個人的功績和司馬遷個人的喜好來進行分類的,當然這個是極少數的例子了。

陳涉就是陳勝,是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對推翻秦朝的統治有着重要的作用,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因此,司馬遷對陳涉這種能夠為百姓着想,在強權之下揭竿而起不願為人魚肉的勇氣非常的敬佩,因此破例將陳涉收錄到了“世家”之中。還引用賈誼的《過秦論》來代替自己對陳涉的評價,司馬遷對陳涉的感情可見一斑。

其實從這些方面也能看出,司馬遷的歷史除了尊重史實之外,還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司馬遷用自己的價值觀為人們去判斷千百年來這些為人的功績,並將他們的事情傳給下一代,所以司馬遷對歷史上許多人物的看法,影響着後世許多人對歷史人物的態度。


司馬遷的歷史觀

司馬遷所寫的歷史繼承了先秦史官的“不虛美,不掩惡”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有着自己獨特的歷史觀念,這種觀點都體現在了司馬遷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和評價上面了。

司馬遷圖畫

司馬遷寫的歷史力求真實,所以“實錄”精神是司馬遷的歷史最大的特點。而且司馬遷的歷史不是生搬硬照歷史上的事情,硬生生的將事件記錄下來,而是按照自己個人對於歷史史實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來記錄的。不論你是皇帝,還是王公貴族,司馬遷都不會抹殺任何人的功績和光彩,與此同時司馬遷也會揭露他們腐朽,黑暗的一面。就如項羽,他雖然失敗了,沒有當過皇帝,司馬遷依舊把他收錄到“本紀”當中,稱他為霸王,英雄。

另外司馬遷的歷史也是一部愛憎分明的歷史,他可以高度評價在統治階層看起來十分險惡農民起義的領袖,甚至還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放入到“世家”中,與諸侯並稱。可見司馬遷對於做了於人民有益的事情的陳涉的態度是高度讚揚的。

誠如魯迅先生所説,《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説《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還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可見司馬遷對於歷史的要求還有“好看”。這個“好看”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對於讀者觀看體驗的一種總結,司馬遷的歷史加入了許多鮮活的描寫和自己的評價,使得歷史更加的好看了。

司馬遷電視劇

早在1997年的時候和司馬光和漢武帝有關的故事就被搬上過熒幕了,漢朝的這段故事也成為許多影視劇中的題材,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歡。

陳啓南雕塑《司馬遷像》

1997年,中央電視台製作了大型的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司馬遷》,又叫做《司馬遷與漢武帝》,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司馬遷的坎坷波折的一生。這部電視劇總共有十八集,以凝重的歷史彼處,描繪了司馬遷與漢武帝的故事。導演楊潔,力求真實再現當時的情景,將嚴峻的歷史感都呈現在鏡頭裏。揭露了漢武帝和權貴大臣們好大喜功、草菅人命的本質,並且歌頌了司馬遷將生死置之度外,忍辱負重地完成自己畢生事業的高尚品德。

仇永力將司馬遷這個身體裏住着不屈的靈魂的孱弱的史官刻畫的入木三分,將司馬遷各個時間段內心的變化都演繹的十分出彩。另外扮演漢武帝的許還山也在此劇中奉獻了自己精彩的演技,配角張秋歌飾演的任安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另外在西遊記中扮演唐僧的徐少華,也在該劇中扮演了郭穰一角。

另外在2016年開拍的,已經在光電總局立項了的大型古代傳記類電視劇《司馬遷》也開始提上了日程。這部劇從李陵頭像匈奴開始説起,講述司馬遷人生的後半個階段。相信這部新的電視劇能夠給人們帶來一個嶄新的視角,給人們一個機會重新去審視這個偉大的史學家,也給新一代少年一個機會去認識這位偉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14 字。

轉載請註明: 史學家司馬遷生平是怎樣的呢 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多少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