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外論壇上有一位父親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煩惱”引發熱議。
學校停課後,9歲的兒子晚上熬夜玩遊戲,白天睡到11點,完全沒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多次警告過後,兒子依然我行我素。
雖然知道孩子非常喜歡這款遊戲,還在遊戲中建造了一座雄偉的城堡。
但為了以示懲罰並糾正孩子的行為,這位父親決定從電腦上刪除了兒子玩了一年之久的數據。
兒子得知遊戲被刪除後非常沮喪,整日尖叫大哭並拒絕吃飯。
心疼孩子的父親不禁有些後悔,甚至直接發帖向網友提問“我是混蛋嗎?”
這位爸爸發佈在論壇的求助信
有網友認為父親並沒有做錯,也有網友認為父親應該換另一種方式懲罰。
確實,孩子們放假時間太長,養成了整天玩手機、看電視、打遊戲的壞習慣。
面對一個自控能力薄弱的孩子,家長該如何耐心的指正與引導呢?
為了讓孩子們快速恢復學習狀態,叮噹派好習慣分享幾點,教會孩子掌握科學的時間管理技能,改變壞習慣。
幫助孩子一點點遠離“誘惑”我們的大腦生來更傾向於即時的快感,玩遊戲什麼的真的太吸引人了。
別説小孩子,就連著名作家胡適先生也逃不掉,他在《胡適留學日記》寫到: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這樣呢?一位美國教授曾在TED演講中,這樣解釋:
我們的大腦中,除了理智小人之外,還有一隻頑皮的猴子。
這個猴子只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及時享樂。簡單、容易、快樂就好,比如,睡懶覺、玩遊戲、刷微信......
於是,原本計劃寫作業、練琴、背單詞的孩子,因為受到頑皮猴子的影響,身體就不由自主地去吃零食、打遊戲、看電視、睡覺、發呆……
但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管好這隻頑皮猴子的猴子,而不是殺死他。
我們可以讓孩子計算自己的遊戲時間,並制定遊戲戒癮計劃。
例如現在每天遊戲5個小時,以後每天減少1小時,之後保持每天遊戲1小時。
期間還可以制定激勵機制,鼓勵按約定完成計劃的行為。
比如,引導孩子用日記、成就記錄表等方式,記錄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讓孩子發現:管理時間和玩遊戲一樣有趣!
圖片來源:叮噹派好習慣
父母只有在寬容樂觀的態度和心平氣和的情緒下,孩子才會願意改變那個“糟糕”的自己。
學會區分“必須做”和“想要做”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明星媽媽帶着孩子去吃大餐。
可是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對於飯菜並不感興趣,反而心心念念着新玩具,並且強烈要求媽媽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遭到媽媽的反對後,小魚兒立刻送上“魚式怒目”,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
眼看着兒子在鬧情緒,胡可耐心地對他説:“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玩具變成有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後。。。”
當孩子時間管理上出現矛盾時,我們要第一時間以“我知道”的句式及時反饋,耐心地安慰孩子,並教會孩子按輕重緩急的合理順序來安排時間。
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很重視教孩子分辨什麼是必需的 (need),什麼是想要的(want),讓孩子明白有很多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例如:I have to eat, sleep, do home work.(我必須吃飯、睡覺、寫作業。)
I want to play Xbox, read comic books, play with Tommy.
“必須”和“想要”這兩者不一定衝突,如果安排好優先順序,就能完成很多必需的事和想要的事了。
學會設定優先級目前全宇宙最流行的優先順序公式,叫作Covey四象限。這個工具很簡單,用法是把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分為4類:
重要又緊急的事情。 例如,吃飯、睡覺、寫作業、為明天的考試做準備。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例如,KET考試準備、課外閲讀。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例如,到點播放的動畫片、小夥伴約你玩耍。
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 例如,看漫畫、玩手機、打遊戲。
這種高效管理時間的思維,對於孩子未來的工作同樣十分重要。
當然,我們帶着孩子管理時間,並不是為了壓榨孩子的快樂的童年,時間管理目標是為了將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讓孩子做完作業還有大把時間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