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牛李黨爭是怎麼回事 指的是什麼

牛李黨爭,指唐代統治後期的九世紀前半期中以牛增儒、李宗閔等人為首的牛黨和李德裕、鄭覃等人為首的李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一直到唐宣宗時期才得以結束,持續時間為40年,最後以牛黨獲勝結束。那麼牛李黨爭是怎麼回事呢?

牛增儒畫像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這也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這場鬥爭的背景是在唐太宗時期,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一種濃厚的“民主”氛圍和很多敢於直言極諫,專折廷爭之臣。

在武則天時期的高壓政策,使這種“民主”制度一再的受到損害,在皇族與戚族之間發生了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官僚集團內部的矛盾也變得日益激化。之後以張柬之為首的一派最終消滅了張昌宗等人一派。姚崇為首的集團掌握了政權,使皇帝的權威又一次得到了恢復,封建統治重新出現了團結的局面,“民主”機制又重新得以運行。

天寶年間,唐宣宗的進取精神減退,他只是一味的追求享樂,又沉浸在道教和佛教之中,於是就出現了李林甫一人獨裁的局面。

在李林甫執政的晚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鬥爭再次激化,隨着眾多傑出的政治人物被殺而使皇帝的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權力大大削弱。到了李林甫死後,楊國忠任命宰相,唐玄宗權力逐漸衰落,一切政務都由楊國忠來行使最高權力。唐太宗時期的“民主”遺風被進一步破壞。“民主”的缺失,為牛李黨爭提供了政治前提。

唐文宗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朝廷大臣之間的鬥爭,是以牛增儒為代表的牛黨和李德裕為代表的李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持續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一次有名的朋黨之間的鬥爭。這場鬥爭是由進士考試而引起的。

唐文宗像

在唐憲宗時期,有一年舉行進士考試來選拔人才,舉人牛增儒和李宗閔在考卷中批判了朝政。考官認為這兩個人符合標準,於是就將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被傳到李吉甫的耳裏,他見這兩人對自己不利,於是就在唐憲宗面前説,這兩人與考官有私情,唐憲宗信以為真,於是就將考官降了職,而牛增儒和李宗閔也沒有被提拔,大臣們也為他們鳴冤叫屈,迫於壓力,唐憲宗也只能將李吉甫降職,因此這樣就分成了兩個派別。

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德裕被任命為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薦李德裕擔任宰相,但沒有成功。而李宗閔通過宦官的關係當上了宰相,將剛剛入朝的李德裕又調出。在唐太宗四年的時候,李宗閔推薦牛增儒為宰相,而裴度出使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在唐文宗七年的時候,李德裕出任宰相,不久,李宗閔被出任為山南西節度使。唐文宗八年,由於當權的李訓和鄭注為了排擠李德裕,再次推薦李宗閔入相,李德裕被降職。

在唐穆宗到唐文宗這三朝中,兩黨一直是交替進退與朝廷,因此唐文宗就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

牛李黨爭的影響

牛李黨爭導致了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感嘆。那麼這場牛李黨爭的影響是什麼呢?

李德裕石像

牛李黨爭對於唐代的政治局面有很大的影響,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直接導致了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並且開始趨向於白熱化,加深了對唐朝後期的政治統治危機,是原本就腐朽衰落的王朝走向了滅亡。這也是牛李黨爭間接所造成的結果。

牛李黨爭不但影響了中晚唐政治的格局、政治文化的演變,同時也塑造了中晚唐的詩風,在牛李黨爭中產生了一種具有攻擊傾向的文學作品。所以,總的來説,牛李黨爭對於唐代的統治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這是一種政治腐敗、衰落的表現。從表面上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權力鬥爭,但實際上這兩黨在政治上也有着深厚的分歧!而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通過何種途徑來選取官僚;第二個是如何來看待藩鎮的問題。牛李黨爭是唐朝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同時也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2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牛李黨爭是怎麼回事 指的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