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卜算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東坡是宋代大文學家。烏台詩一案引發了對蘇軾的審查,蘇軾被收押大牢,後來雖然放出來了,蘇軾卻被貶了官職。在遷往黃州後,蘇軾一個人獨自居住在定惠院。他夜裏睡不着看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提筆寫下了這首卜算子。
蘇軾畫像
圓月缺失,成了月牙兒,高高的掛在稀疏的梧桐枝椏上。水漏流盡了最後一滴,時間也到了深夜,人羣的喧鬧也安靜下來,沒有了聲響。沒有人在乎一個居住庭院的人獨自徘徊。天地只有似乎只有天上遠遠的飛雁的身影作伴。那天上飄渺着的大雁似乎受驚了掉轉了方向,回頭飛去,然而大雁即使有什麼心緒也沒有人能夠明白。高飛的大雁經歷過了許多可以棲息的樹枝,但是它並沒有停下來落腳而是躲進了沙洲自願忍受着寒冷淒涼。這首詞共有八句詩,寥寥數字卻把一人獨居和孤雁飛落沙洲的景象描繪出來。運用缺月,疏桐,漏斷,初靜,來暈染寂寞失意之人的孤獨住所。用一個問句來過渡孤雁,直接銜接到孤雁的飛還又不肯落下,最後停留在淒冷的沙洲的景象。
蘇軾用詞老練,表意精準,幾句詩詞的意境仿若寂靜的山水畫,沒有過分渲染的色彩,沒有多餘的雜物,讓人讀罷不禁深感哀傷。全篇字詞清冷,用意巧妙,借大雁抒發了自己不為俗世所染,清高自傲的心境,是宋代的名作,後人也多稱讚和學習這首詞。
蘇軾絕命詩寫了什麼
元豐二年,蘇東坡寫了一首詩名為《詠檜》,原本這只是一首再正常不過的詩,卻被沈括指出詩的最後兩句有隱刺皇帝的嫌疑。明眼人都知道,這分明是雞蛋裏挑骨頭,可蘇軾卻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打入牢獄,並牽連了幾十位親戚朋友。這就是震驚朝廷的“烏台詩案”。蘇軾自知此罪難逃,就寫了兩首絕命詩,分別寫給妻兒和弟弟蘇轍。
蘇軾畫像
蘇軾在寫給妻兒的絕命詩裏,先寫了牢獄中慘森森的陰風和凌冽的寒氣,表明自己的處境。一向以豪邁著稱,瀟灑自由的自己原本應該抒發着遠大的抱負,憧憬着美好的未來。可現實中,卻在這漆黑不見光明的牢獄裏猶如一隻待宰的雞子,擔憂着自己的性命。他還想念他的妻兒,孩子漸漸長大,他們臉上都掛着朝氣,一眼就能看到希望和未來。他的妻,哎,此生愧對於她了,讓她跟着自己吃苦受累、擔驚受怕。
寫給弟弟的絕命詩裏,他慨嘆自己命運不濟,為奸人所陷害。他自知此次在劫難逃,性命不保,便交代了自己的後事,甚至把自己的妻兒託付於弟弟。當時,他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些文字的?真的是傾盡所有的感情和心血,所有的心情和想説的話都凝聚在這短短的兩首詩裏。
害他的是詩,最後拯救他的也是詩。感情肺腑的兩首絕命詩,任誰讀了都為之動容,其中飽含的親情之深沉讓人潸然淚下。在大家的多方求情努力下,皇帝終於赦免了他。
蘇軾的贈劉景文寫了什麼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元祐五年贈與劉景文的七言絕句,以此來勉勵友人。世人都知道大文豪蘇軾的名字,但劉景文是何許人也?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劉景文又名劉季孫,宋仁宗嘉佑年間監饒州酒務,後因蘇軾的推薦得到小小的升遷。劉景文的父親劉平是將軍,所以他本人性格也比較豪爽,很得蘇軾賞識。
蘇軾畫像
元祐五年,蘇軾任杭州太守,也就是在這一年蘇軾認識了劉景文,幫他得到了升遷。《贈劉景文》就是創作於當時,短短二十八字,卻滿滿的都是對處於窘境中的劉景文的勉勵和支持。可惜,元祐七年,劉景文逝。他和蘇軾只結識了短短兩年,世事滄桑,不由人。
本詩前兩句寫景,簡短的十四個字就生動地描寫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景緻圖,蕭條中透露出一種凋零的美感。原本亭亭玉立,清吐芳香的荷花早已凋零不見,就連那“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葉也耷拉着腦袋,無法像傘蓋般遮擋雨點。殘留枝頭的菊花雖然還留有餘香,卻早被西風吹得花瓣飄零,不復完整,唯有菊花的枝幹還堅挺着直指天空,傲然凌霜,一副不肯屈服的樣子。
詩的後兩句議景,説一年之中最好的時節就是橙黃橘綠之時。看似絲毫沒有提到劉景文,其實蘇軾早已不露聲色地將自己的感情寓於詩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樣有凌霜傲寒的氣質。所以,這裏蘇軾之意是告訴劉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黃橘綠的初冬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蘇軾的作品有名的有哪些
蘇軾的作品,按照時間段的劃分,其詩詞的類型和風格也是不盡相同的,甚至説是大不相同的,這是因為作者的人生閲歷和生活體驗的不同,那麼觀察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影響了他的創作,他的詩詞。
名人蘇軾
蘇軾年輕時,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金榜題名,便開始仕途之路,那時候在他的眼睛裏,他的心裏,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他也相信自己的抱負能夠很快的得以實現,心情影響着作品,經歷同樣影響着作品,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他,那時候的作品風格多以婉約為主,或敍述事物,或描述景物,或抒發感情,但不論為何都顯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一片積極向上的景象。《南行詩》便是代表之作。
入仕為官之後,蘇軾發現理想與實際之間的距離完全不是度量出來的,黃州被貶,蘇軾遭遇牢獄之災,前景顯得崎嶇坎坷,不堪重負,到此時他的作品便開始轉向豪放,詩詞中間夾雜了一絲的幽怨、一絲的彷徨,一絲的迷茫,一絲的猶豫,那便是他對自己仕途之路的不確定,對未來生活的不確認,雖然如此,經過調整,經過開解後,蘇軾的詩詞表述依舊大部分以積極向上為主,他用開闊的思想去迎接未來的不定之數。《赤壁賦》便是個中翹楚。
蘇軾晚年悲涼,仕途已經完全沒有出路,這時候他的作品便慢慢的轉向了埋怨,創作之路也漸漸的走向了下坡。《行香子》便是很好的代表。
蘇軾的行香子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是我國一代的文學藝術家,他的一生其實過的並不如意,但從他的作品中卻很少看到抱怨,這説明了他思想上的一個明顯昇華,境界上的一個明顯提升。
行香子 蘇軾
眾所周知,蘇軾的晚年生活很不如意,在他將近60歲的時候,朝廷對他是一貶再貶,他的晚年並不是一個正常的老年生活,而是充滿了顛沛流離,在思想上他已經能夠由最初的自我開解,演變成了無可奈何,仕途的不如意已經成為命定之數,無論再如何努力,蘇軾終究是沒能一展所願,《行香子》便是他的中晚期之作。
全首詞表述的意思如下:乘着一葉輕舟,用手滑動着雙槳,度過那七里灘。水顯得十分清澈,將藍天白雲倒映在水中,因為無風景象顯得更加清晰。在那水中的魚兒啊,翱翔自由,水邊旁的沙洲,有很多白鷺鳥,水流在過沙溪之處顯得十分湍急,清冷的小溪,在月色的照耀下顯得十分的明亮。遠處的山脈很多,重重疊疊地排列在一起,就象是屏風之中走出來的畫兒,顯得十分美麗,此情此景,我們不由地感概當嚴老當年未欣賞到的此種風光,痴笑皇帝與臣子如夢般,夢醒也就消失不見了,徒留下那虛有的空名而已。但只有這山景、這雲景、這水景長久的陪伴着我們,不曾消失,永遠美麗。
這首詞中,蘇軾表現出了深深的失意,在最後的一段中表現的甚為明顯。
蘇軾的寒食帖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的《寒食帖》有着“天下第三行書”的稱號。《寒食帖》是北宋時期的名家蘇軾的書法作品,這份作品不是刻意或者説是認真地寫下的,而是在一次很隨性地寫寫下的。
蘇軾《寒食帖》局部圖
蘇軾的《寒食帖》是寫在蘇軾被貶到黃州去的第三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正好在過寒食節,於是蘇軾大筆一揮,就有了“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了。
蘇軾是個詞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還是一個書法名家,這知道的人就會比較少了。但是被貶到黃州去,又碰到了寒食節這一個悲涼的節日,於是蘇軾有感而發就寫下了《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中的詩寫得是十分的蒼涼而又多情,這是為了表達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悵又孤獨的感覺。這首詩的書法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心情和情況下有感而發寫出來的。《寒食帖》一整篇書法是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樣,最重要的是一點不好的筆畫都是沒有的。
行書就是講究一個順,要行雲流水一般。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心境,需要去發泄出來,就顯得“下筆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現了,成了蘇軾書法作品的一個代表作。蘇軾自己一個也很難再寫出像《寒食帖》質量那麼高的帖子了吧。
蘇軾的《寒食帖》單單從書法的角度上來看就是無可挑剔的,後世很多人臨摹過這一字帖,不過沒有再出現一個人能寫出蘇軾《寒食帖》那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