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蘇德戰爭是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納粹德國從最初勢如破竹,到中期艱難苦戰,再到後期全面潰敗,並最終導致了覆亡的結局。關於納粹德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原因的分析有很多,比如蘇聯的極寒天氣、德軍深陷兩面作戰的困境、蘇聯軍隊頑強的戰鬥精神等等。但許多人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德軍在入侵蘇聯的戰術安排上其實就存在着問題。
1941年6月22日,德軍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的既定戰略,兵分三路從波羅的海與喀爾巴阡山脈之間湧入蘇聯境內。德軍的攻擊重心放在中路,即陸軍元帥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羣。這支集團軍羣共有51個師,其中包括2個裝甲兵團(每個裝甲兵團有4、5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分別由德軍名將古德里安和霍特指揮。
由於此前德軍的裝甲兵團在戰場上發揮神勇,因此德軍將領們一致認為裝甲兵團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然而在如何使用裝甲兵團的問題上,德軍高層將領們卻發生了意見衝突。
大部分德軍資深指揮官堅持傳統包圍戰術,通過決定性會戰殲滅蘇軍主力。因為他們認為蘇聯幅員遼闊,在軍隊主力尚未被擊敗之前,深入蘇聯內部將會帶來許多不可知的風險。支持這一觀點的將領們堅決要求裝甲兵團必須與步兵協同行動,由側翼向內旋迴,構成鉗形攻勢,切斷敵軍補給線來完成合圍殲滅的目的。
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坦克專家古德里安為首的將領們主張裝甲兵團應該以最快的速度長驅直入,深入蘇聯內部,至少在第聶伯河沿線才可以向內旋迴。通過快速行動打亂蘇軍的節奏和指揮體系,並將蘇軍主力逼至第聶伯河一帶,最後再由後續跟上的步兵完成殲滅蘇軍的任務。
古德里安的這一戰術與德軍之前在法國戰場上的打法如出一轍。當時就是古德里安率領第19裝甲軍在色當突破法軍脆弱的防線後一路北上直達英吉利海峽,完成了對集結在法國北部及比利時一帶的英法盟軍的合圍。運用裝甲兵團的速度優速,實現集中突破,快速切割敵軍主力的目的,這也是德軍“閃電戰”的精髓所在。
然而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後,堅持傳統戰術的德軍指揮官們獲得了勝利。因為希特勒在聽取了雙方的意見後,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拍板決定採用傳統打法。希特勒知道以裝甲兵團的實力確實有可能完成如古德里安所設想的戰術打法。但由於裝甲兵團太過重要,萬一行動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他不敢將全部賭注都押在這一張牌上。歷來都喜歡瘋狂豪賭的希特勒卻在這場決定納粹德國命運的時刻突然變慫了。
之後,德軍便採用傳統戰術進攻蘇聯。戰爭的前期一直順風順水,然而隨着蘇聯冬季的降臨,沒做好過冬準備的德軍陷入了苦戰之中,結果戰場形勢很快就被蘇軍逆轉,納粹德國妄圖佔領蘇聯的目標就這樣化為泡影。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在蘇德戰爭中,古德里安的計劃被採納,戰爭結果是否會不同呢?
有人認為,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很強,再加上超長的戰略縱深,所以無論德國採用哪種戰術,結果都註定以失敗告終。然而持這種觀點的人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蘇聯雖然擁有強大的戰爭機器,但在蘇德戰爭初期極度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官。“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歷史經驗無數次證明,一個蠢材指揮的一流軍隊絕對打不過一個天才指揮的二流軍隊。德軍如果當時採用古德里安的建議,充分發揮“閃電戰”優勢,用最快速度直插蘇聯心腹地帶.以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指揮能力,恐怕很難跟得上德軍的節奏。
事實上,德軍在蘇德戰爭中最缺乏的並非武器彈藥,而是時間不足。德軍一路勢如破竹地撲向莫斯科,可就在眼看大局已定的時候,提前降臨的嚴寒卻讓德軍迅速陷入困境。如果當時採用古德里安的戰術,至少德軍在推進速度上會大大加快。而且從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的表現來看,似乎他們也不太可能抵擋住裝甲兵團的狂飆突進。假如莫斯科保衞戰提前一個月打響,那麼整個戰爭的結果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德軍原本最擅長“閃電戰”,但卻在蘇德戰爭中自廢武功,採取傳統打法。結果讓蘇聯人贏得了喘息時機,同時也在戰火中淬鍊出了一批極優秀的蘇軍指揮官。等到德軍發現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卻已經為時晚矣。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