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本校工作人員批量、定點送到菲律賓培養,然後斥巨資以人才引進的名義招回,最近,湖南省邵陽學院的這一“別緻”引才方式引起社會關注。
邵陽學院。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圖片轉引自公眾號“重案組37號”
邵陽學院7月7日發佈的《出國攻讀博士畢業返校與同類型擬引進博士名單待遇公示》顯示,該校本批次引進23名在菲律賓亞當森大學讀取哲學(教育學)專業的博士生。每名博士生引進費35萬元、科研啓動費15萬元、過渡性租房補貼14.4萬元、不需解決配偶工作增加引進費20萬元,合計84.4萬元。根據這則公示,兑付上述23名博士的待遇,該校總計需花費近2000萬元。
7月18日,湖南省教育廳人事處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了網上的相關輿情,正在與邵陽學院銜接處理。”
高校注重人才引進工作本無可厚非,可為何邵陽學院這波操作會讓很多人感到“哪裏有些不對”呢?
首先,是這批博士的培養質量缺乏有效保障。根據相關公示,他們原本就職於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等多個二級學院,可是出國後卻清一色選擇了菲律賓同一學校的同一專業,這無疑有些反常,也明顯違背了一個基本常識:博士階段本是最注重“精”和“深”的,若是連專業對口都不講,又談何專業提升?
而且,其他種種信息也顯示,這一項目似乎“含水量”過高,“含金量”堪憂。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表示,此前陸續收到多起舉報,反映部分國外院校在疫情期間針對中國市場大肆開設低質在線課程,其中就包括菲律賓亞當森大學。該校也曾於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名單之中。再加上該博士項目兩年多的學制明顯較短,部分教師還因疫情原因,僅在菲律賓待了幾個月後就回國了,這些都給人帶來糊弄、“速成”之感。
對此,邵陽學院體育學院院長陳日升表示,“讀取這個大學的博士並非一無是處,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教師的學術水平有所提升,將來在院系的發展當中,他們需要承擔帶頭人的責任。”可問題在於,越是對他們寄予厚望,越是需要嚴格、科學的考核流程。
相關公示頁面截圖(部分)。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圖片轉引自公眾號“重案組37號”
高水平人才,從來都不是出國簡單鍍個金就能從天而降的,而是要經過規範、嚴謹的學術訓練。高校如果對候選人的學術能力和研究水平沒有科學把關和衡量篩選,而是來者不拒,不僅無法實現師資力量質的提升,還會給本校師生留下“只要去菲律賓學一下就能被高薪引進”的印象,助長浮躁投機的不良風氣。更何況,近2000萬元的教育經費投入並非小數,對邵陽學院而言,這筆錢投得值不值,會不會有人跟着走過場、鑽空子,都應當被嚴肅審視。
在引才政策上,一些高校“為引進而引進”的傾向,的確值得警惕,背後也有着多重現實考量。據《新京報》報道,邵陽學院多名二級學院院長表示,由於難以引進國內的博士人才,學校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內部選拔一批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前往國外讀取博士,“提高教師隊伍中博士學歷的比例,對以後升級為大學、申請碩士點都有幫助。”
在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不少國內非名校面臨的共性問題。由於原有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校又有國際化、跨越式發展等壓力,於是便出現“湊人數”“重頭銜而輕能力”等現象。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加強程序性監管,及時發現、處理學歷注水、教育經費不合理支配等亂象,剋制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衝動。
另一方面,也要從完善評估體系入手,繼續引導全國高校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比如,對一些中小院校而言,與其貪大求全,盲目引進博士,倒不如走“小而精”的特色發展道路,把有限的經費運用到自己真正需要、能實現真正提升的地方。如此,既能打造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在特定專業和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也能招攬到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
大學之大,不在於有多少大樓,也不在於“博士佔比”有多大。如果高校對自身發展沒有腳踏實地的規劃,而是機械地追求“博士含量”,自欺欺人地批量製造海外“速成”博士,那麼最終耽誤的只會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