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詩仙李白的詩有哪些特點

李白的詩

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有詩仙的美譽。李白一生寫下了無數的詩歌,這些詩歌中又以絕句和樂府這兩項最為有名,達到的成就也最高。李白所寫的詩歌是留給後世寶貴的歷史資料,是一筆無盡的財產。

“謫仙人”李白

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其幼時便十分聰慧,在當地有神童的稱號。等到十五歲時,李白放棄考科舉入仕,而是選擇了仗劍遠遊。這是李白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正是因為李白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最後才能寫出氣勢磅礴的詩歌。李白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將自己遠大的抱負和人生理想都寄託在詩歌中,使其所寫的詩歌意境深遠。

李白的詩歌打破了原有詩歌的固有模式,開創出了一個全新的寫法。李白詩歌最大的特點就飄逸自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李白擅長使用誇張、擬人、比喻等一系列修辭手法,從而勾勒出一個具有神奇色彩和富有想象的世界。賀知章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認為李白是一名“謫仙”。這一評價增加了李白的傳奇色彩,想到李白時,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出李白一身白衣如雪的樣子,這為後人對李白的形象留下了無盡的想象。

李白為人灑脱樂觀,放蕩不羈,但同時他又懷才不遇,自己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這種幾乎相矛盾的性格也深深影響着李白的詩歌。我們閲讀李白的詩歌時常常會在詩中感受到豪放之情,但同時也會品味出一絲絲寂寞與孤獨。

李白寫了多少首詩

詩仙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名的大詩人,如果把文學比作一種武器,那麼李白的詩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華麗的一種,也是最自由的一種,在他的筆下,沒有束縛,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自信展現着自己的內心。

李白望月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創作了很多的詩歌,在全唐詩之中收錄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現在又陸陸續續補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稱自己有萬首詩,至於是真有這麼多失傳了還是李白酒後的豪言,或者説放在心中還沒有寫出來就不得而知了。李白生在盛唐時期,安史之亂的時候他已經老了,所以李白的詩歌大多浪漫氣息濃厚,豪氣十足,無論是七言詩,還是五言絕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一生詩作頗豐,流傳甚廣,這裏為大家介紹一首流傳最廣的《靜夜思》。這首詩大概隨便找個小學生都會背,作為中國現在流傳最廣的詩歌之一,它實在是太樸實了,沒有什麼複雜的詞彙,也沒有深奧的引用化用,簡簡單單的話語,就像是兒歌一樣,卻打動了無數的成年人。“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牀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許很多人覺得奇怪,既然在牀上為什麼抬頭就能看到月亮呢?難道房子破了嗎?其實不然,馬未都等人認為“牀”並不是現在的牀,而是一種長板凳,試想一下,當時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鄉,多麼詩意啊。

李白的生平

李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在中國詩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唐詩的巔峯存在。李白的為人豪放不羈,喜歡喝酒作詩,尤其是喝完酒之後經常詩興大發,將自己的豪情訴諸筆下。

李白的畫像

李白出生於701年,具體出生地點已經很難考證了,現在也有不少地方在爭李白故鄉這個名頭,而且他的出身也相當離奇,家世、祖上都沒有什麼記載,有的説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在15歲的時候就能做詩賦,而且他非常喜歡劍術,劍術獨成一家。

在24歲的時候李白離開了故鄉來到了蜀地,在蜀地遊覽了一番之後出蜀,在27歲的時候經過好友孟浩然的介紹成為了前宰相的孫女許氏的丈夫,從此在安陸定居。李白一直想要進入官場,曾多次上書想要求見當地的長史但是因為遭到別人的誹謗都沒有成功,後來30歲的時候遊於長安,輾轉於王公貴族之間都沒有收穫,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後選擇了回到安陸家中,隱居生活。

恰好之後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響,在一次玄宗狩獵的時候,獻上了《大獵賦》正好契合當時玄宗的心情,之後得以進入長安,受到了賀知章等人的稱讚,但是依舊沒有得到重用,因此發出了“行路難”的感慨,離開了長安,前往山東一帶。後來因為賀知章等人的推薦,李白終於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宮廷的文人,根本不參與什麼朝政。之後因為在安史之亂以後參與到諸王叛亂,雖然被免於一死,但是還是被髮配到了夜郎,之後在762年的時候病逝於牀榻之上。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自古以來,表達遠離家鄉的遊子們思鄉之情的詩歌一直頗多。但唐代大詩人李白客居洛陽時所寫的《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是一首表達遊子思念故土的佳作,有着很深刻的意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解讀。

《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寫於公元前735年,李白當時客居在洛陽城。在唐朝時,洛陽城一直是一個非常繁華熱鬧的城市,車馬人流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春日裏的深夜,獨居在客棧之中的李白忽然聽到遠方傳來一陣笛子聲,仔細側耳傾聽,原來是一首《折柳曲》,聽到這略帶悲涼之感的笛子聲,李白不禁想起自己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篇傳世佳作。

深夜裏,詩人聽到這不知是何人演奏,何處傳來的《折柳曲》引起了他心中最隱秘的思鄉之情。《春夜洛城聞笛》全詩緊扣一個“聞”字,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正是在深夜裏聽到了笛子聲,才有了接下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詩歌的第一句是一個問句,是問到底是哪家傳出來的笛子聲。第二句則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笛子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第三句則點出了吹笛人所吹奏的正是用來跟友人告別的《折柳曲》,語句自然而清新。第四句緊接着上文,在深夜裏聽到笛子聲有哪個遊子會不思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朋好友。

《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首七言絕句,共二十八個字。但正是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寫出了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千百年來遠離家鄉遊子的共鳴。

關山月 李白

唐玄宗時,唐代雖處於興盛時期,但邊關塞外卻一直沒有安寧過。被稱為詩仙的李白曾經遊歷大江南北,在經過塞外時,李白看到國家雖然富強,但這富強卻不包括邊塞地區,許多戍邊的將士因保衞國家而死。李白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關山月》一詩。

《關山月》

《關山月》這一首詩歌,主要描寫了離家千里保衞邊疆的戍邊士兵與苦苦等待士兵歸家的妻子之間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從側面表達出了戰爭給那些百姓帶來的痛苦和不幸。在詩歌開頭的前四句便寫了“關”、“山”、“月”這三樣最典型的邊塞景物,構成了一副壯麗遼闊的邊疆風景。李白用他極為豐富的想象力將天山跟雲海結合在一起,氣勢磅薄,也將詩歌的意境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詩人從邊關的風景,聯想到了邊塞戰爭時的場景。無論是漢高祖劉邦當時在邊塞被匈奴圍困,還是現在唐朝軍隊與吐蕃的連年之戰,都為邊塞帶來了一股蒼涼之感。詩人又從戰爭想到戍守邊關的將士們,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衞邊疆的安寧。常年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也會思念家中的親人,思念故土,但他們卻只能抬頭看看掛着天上的月亮,來撫慰自己的思鄉之情。而苦等邊關將士們歸家的妻子們更是如此,她們不知道遠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是否安全,一切一切的擔心只能化作一聲嘆息。

詩人李白以極其恢弘的寫法,感慨了戰爭的殘酷。同時,詩人更是放眼於邊塞不休止的戰爭,揭露出戰爭帶給戰士以及戰士親友的痛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0 字。

轉載請註明: 解析詩仙李白的詩有哪些特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