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位於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重新開放。這是中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2014年6月,中央批覆同意對抗美援朝紀念館進行改擴建。改擴建後的抗美援朝紀念館總佔地面積18.2萬平方米,由紀念館、紀念塔、全景畫館、國防教育園組成。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是人民軍隊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光輝篇章,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經典範例。
“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
中國人民希望和平、熱愛和平。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即決心治理長期遭受帝國主義掠奪和戰爭破壞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國家。到1950年6月,中國除大陸的西藏和沿海的台灣等部分島嶼尚未解放外,其他地區已全部解放,大規模的戰爭基本結束,中國人民長期渴望的和平已經實現。
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後,由於美國的武裝干涉,朝鮮戰爭由朝鮮南北雙方的內戰,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演變為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與此同時,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美國飛機不斷轟炸我東北地區的邊境城市和重要目標,對新中國採取軍事進攻的姿態,使中國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朝鮮危在旦夕,急盼中國出動軍隊援助。侵略者已將戰火燒到大門口。面對美帝國主義赤裸裸的戰爭威脅,是忍讓退縮?還是奮起應戰?中國黨和政府領導人不得不作出重大的戰略抉擇。
當時,中國國內的困難很多,一旦出兵參戰,在戰場上將要面對的是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強國美國。對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也作了分析,認為美國雖強,但也有弱點。而且,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對侵略者讓步,只能讓它更加猖狂,更加肆無忌憚,戰爭最終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能被動挨打;而奮起應戰,以戰求和,用侵略者聽得懂的語言與之對話,才可能贏得主動,贏得和平。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和其他領導同志經過慎重考慮和反覆權衡利弊,作出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這一戰略決策,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迫於當時的形勢作出的,是基於支援朝鮮人民反抗美國侵略和保衞中國國家安全的共同需要作出的。剛剛成立僅1年的新中國作出如此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魄,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權、反抗侵略的決心。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批參戰部隊,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10月25日,志願軍在開進途中與敵軍遭遇,打響了入朝參戰的第一槍。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出現在朝鮮戰場上,立即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最終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在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志願軍共殲敵71.8萬餘人,加上朝鮮人民軍的戰績,中朝軍隊在朝鮮戰場共殲敵109萬人,其中美軍79.1萬人,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歷史已經證明,和平要靠鬥爭去爭取,能戰方能言和。在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國際性局部戰爭。面對全新的戰爭環境和作戰對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不拘泥於一般的戰爭原則和作戰教範,從戰略全局考慮,以戰爭勝利為中心,進行了全面的籌劃和部署。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戰爭中保持主動、爭取勝利。志願軍入朝前,毛澤東對志願軍出動後,戰爭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判斷,認為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志願軍能夠以靈活的戰法,發揮自己的戰術特長,實施有效的作戰,迫使美國與中朝方面進行停戰談判,通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毛澤東指出:“我軍應當從穩當的基點出發,不做辦不到的事;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同時他告誡全軍“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會遇到的困難和情況,並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
在戰略指導上,志願軍入朝之初,面對強敵,毛澤東果斷改變原定的防禦計劃,決定採取運動中各個殲敵的方針,從而取得了初戰的勝利,穩定了戰局。初戰勝利後,我軍順應戰場形勢的發展,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正確方針,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奠定了戰爭勝利的基礎。
在戰爭形成相持局面,美國被迫表示願意進行停戰談判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適時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指導志願軍順利完成戰略轉變,圓滿完成堅守三八線南北地區防線、促成朝鮮停戰的戰略任務。
在戰役指導上,毛澤東在志願軍入朝前曾指示:面對美國侵略軍這個強敵,我們的戰略戰術應該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着你打,最後打敗你。”
志願軍根據這一基本的作戰指導原則,在戰場上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積極限制敵軍技術裝備效能的發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行有力的作戰。如以人民軍隊擅長的近戰、夜戰為主要作戰手段,並將夜戰發展為戰役規模;在運動戰中,強調戰役的穿插迂迴、斷敵退路和利用夜暗對敵完成分割包圍和適時決定戰役進止,保持主動;在陣地戰中,依託有利地形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陣地防禦體系,將陣地戰由輔助作戰形式,提高到主要作戰形式。此外,還有打小殲滅戰、輪番輪換作戰、建設“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等。
我軍歷來倡導“在什麼條件下打什麼仗”,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這些卓有成效的戰爭指導和極富創造性、靈活性的戰略戰術,使得志願軍在戰場上牢牢把握住了戰爭的主動權,能夠在技術裝備和經濟軍事力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最終奪取戰爭的勝利。“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也不得不承認:志願軍掌握了“最新地面作戰的技巧”,美軍經常不得不在志願軍“選擇的時間和地點”,“陷入敵人式的戰爭”。
“鋼少氣多”
朝鮮內戰爆發後,傲慢的美國當局無視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指使其地面部隊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攻,向中國進行戰爭挑釁,就是認為中國不具備與其對抗的實力。然而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卻在事實面前遭到嚴厲的懲罰。儘管中國積貧積弱、儘管中美兩國經濟實力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優劣懸殊,但是,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敵,把敢於勝利的決心化作了無窮的心理優勢和精神力量。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與朝鮮人民軍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連續進行了五次戰役,把侵略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奠定了這次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基礎。此後,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防禦陣地,粉碎了敵人發動的多次攻勢和“絞殺戰”、細菌戰,取得了全線戰術性作戰和上甘嶺防禦戰役的勝利。
廣大志願軍指戰員是首次參加這樣高度現代化的戰爭,同“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作戰。他們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用鮮血澆開了和平與幸福的鮮花。
他們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間衝鋒陷陣。無數勇士身負重傷後從血泊中爬起來又衝向敵人,即使戰鬥到一人一槍,仍然堅守陣地。戰爭中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和功臣,有3名軍職幹部、10餘名師職幹部、200多名團職幹部、11萬多名志願軍指戰員在戰場上光榮犧牲。他們的精神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的業績將萬古流芳、與世長存。
志願軍在朝鮮前線所贏得的偉大勝利,同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當時,全國各條戰線和廣大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城鄉到處出現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面。成千上萬的鐵路職工、汽車司機和民工紛紛到朝鮮前線去擔任戰地運輸和勤務工作,醫務工作者組織了大批醫療服務隊,為中朝軍隊服務,全國規模的慰問志願軍運動、捐獻武器運動、優待志願軍烈屬運動,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的士氣,為志願軍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勵和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援。
戰場上的志願軍和國內廣大人民共同形成的強大戰爭力量,有力地震懾了美國侵略者。正如毛澤東所説的:“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和巨大的力量,“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聲譽”,“提高了地位”。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
褚楊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