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借讀模式”有哪些看點?

北青快評|“借讀模式”有哪些看點?

據媒體報道,9月16-17日,深圳大學敞開懷抱,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6000餘名本科生和3000餘名研究生,其中98名帕森斯大一中國籍本科新生也來校註冊報到。

嚴格説來,是98名被美國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帕森斯設計學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錄取的學生,在中國開展全球校外學期(Global Offsite Semster)學習。深圳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是帕森斯設計學院選擇的中國合作學校。按校外學期設計,帕森斯設計學院98名大一中國籍本科新生和60名高年級中國籍本科和研究生將在深圳大學校園學習和生活一個學期。

最近,針對部分留學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各國(地)入境、簽證、航班等政策限制,不能出國上學,教育部提出,允許國內高校提供短期學習交流機會。允許高校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過與境外合作高校簽訂交換生協議等方式,接收出國留學生先行在國內借讀學習。可以説,帕森斯設計學院和中國高校的合作已經先行一步。

被國外大學錄取的留學生能否在國內高校借讀,首先取決於國外大學是否允許留學生在國內高校借讀,承認借讀課程的學分。而這又取決於國外大學與國內高校之間是否有交換生協議或者學分互認協議,如果此前就有交換生協議或者學分互認協議,那留學生選擇到有交換生協議的學校“交換”一個學期或者一年,並不會影響其學業,而如果沒有,則需要國外高校和國內高校簽訂相關協議。

帕森斯設計學院的中國籍留學生,能在國內高校開學時,就同步開學進入大學校園學習,這得益於該校為應對疫情而推出的全球校外學期(Global Offsite Semster),據報道,這一項目與深圳大學的聯接從今年6月中旬就開始。除了在中國推出全球校外學期(Global Offsite Semster)外,該校還在法國、韓國和以色列推出推出全球校外學期。

當然,這些學生並非深圳大學的學生,而是在深圳大學校園進行校外學期學習的美國大學學生,這可以視為應對疫情的臨時性措施,開啓“借讀模式”,但也可視為推進育人方式轉變的全球合作模式,學生可以任選自己想去的學校在不同的國家的校園學習,完成學業。

疫情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受疫情影響,各國高校的留學生,甚至本國學生,都有在當地學校“借讀”,完成線下課程學習的需要。包括我國高校的留學生,由於受航班限制,無法來我國學習,除了上網課之外,如果在所在國有和我國簽訂交換生協議的高校,留學生就可在這所高校就讀。

從這一角度説,這一模式也是值得我國高校學習借鑑的。推進這一模式,需要開放的辦學理念,以及學分互認制度,即學校承認學生在其他大學校園的校外學期所獲得的學分。簡單來説,一所學校的學生,可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大學校園學習,完成規定的學業學分,就可畢業獲得學校的文憑,這會讓學生接受更開放、多元化的教育,但也對學校的教學管理、質量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受疫情影響的留學生提供借讀機會,與國外高校簽訂交換生協議,建立學分互認制度,其影響還不只限於國際交流合作,這也是我國高校改革招生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契機。總體而言,當前,國內高校為留學生提供入學和就讀機會,採取的還是“計劃外模式”,面向獲得海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留學生擴招的項目,是隻授予海外大學文憑的中外合作項目,而借讀的學生最終獲得的文憑也是海外大學的文憑。如果一名中國籍學生要獲得國內高校全日制學籍、文憑,按規定,必須參加高考,被錄取才能獲得全日制高校學籍。

建立海內外高校間的學分互認制度,也就為推進國內高校的招生和培養改革提供了基礎。當然,要讓一名在國外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轉到我國的全日制高等教育體系就讀,還需解決公眾最為關注的公平公正問題,具體而言,需要高校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多元評價體系,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在招生、培養、學位授予中,不存在“放水”的問題。

文/熊丙奇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8 字。

轉載請註明: 北青快評|“借讀模式”有哪些看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