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棉花的罪惡,美國曆史教科書是怎麼説的?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美國奴隸制的罪惡,大家都是知道的,然而與奴隸制高度相關的美國棉花產業的罪惡,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託美國同學的福,龍馬君搞來了一份名為《棉花與奴隸制》的美國曆史教學資料,從中頗可以一窺美國棉花的罪惡歷史。於我們,也算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技術進步帶來的噩夢

18世紀後期,美國以奴隸為基礎的煙草經濟陷入了危機,正當種植園主愁眉不展時,轉機出現了,美國人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

惠特尼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韋斯特伯勒,早在幼年時,惠特尼就表現出了對機械的濃厚興趣,他練習組裝父親的手錶,自己設計並製造了小提琴。1789年,惠特尼進入了耶魯大學的前身——耶魯學院,學習科學和工業技術知識。

畢業後,他來到了南方,在佐治亞州的一個種植園中,他了解到了當時的棉花生產是多麼的困難。

棉花雖然容易種植,且已經人工種植了數千年,卻始終難以大量生產,原因在於棉花的種子很難從棉花纖維中分離出來,在當時,一個奴隸一天僅能去除10磅棉花的種子,這極大限制了棉花的產量。

惠特尼發明的軋棉機很快改變了一切,這種結構簡單的機械依靠人力就能很輕鬆地將棉花籽從棉花纖維中分離,從而大大提高了棉花生產效率,有了軋棉機後,一個奴隸一天可以處理的棉花達到了100磅以上。

正是這一發明大大刺激了美國對奴隸勞動力的需求。

或許有人會疑惑,機械的發明提高了效率,所需的人力應當減少才對,怎麼反而會刺激奴隸勞動力的需求呢?

在軋棉機發明之前,棉花生產是一個利潤微薄的產業,由於軋棉機的發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棉花種植突然成了暴利行業。在鉅額利潤的刺激下,美國的棉花種植瘋狂擴張,數以百萬計的非洲奴隸被運到美國,填充進了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的棉花種植園中。

二、種植棉花——同樣是“昭昭天命”

既然種植棉花能賺大錢,那為何十九世紀只有美國建立了空前巨大的棉花產業呢,以至於棉花幾乎成了美國南方的象徵。

美國人喜歡説“昭昭天命”,美國這個國家的自然條件的確是得天獨厚,在種植棉花上,美國有兩個許多國家不具備的優越條件。

第一,擁有龐大的土地資源。

作為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棉花自然是種得越多,賺得越多,這是常識。

作為一種對地力消耗較大的經濟作物,在化肥還未發明的年代,就需要搞多個地塊輪作,這也是常識。

這兩個“常識”決定了棉花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資源,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讓絕大多數國家望而卻步了。然而,這對於十九世紀的美國卻完全不是事,那時的美國人有的是“無主”的土地。

雖然建國時只有區區十三州之地,但是北美大陸何其廣闊,只要違背諾言從原住民印第安人手裏搶就行了。為了美國的經濟發展,印第安人一路西遷,走上了那條所謂的“血淚之路”。此外,與拿破崙的路易斯安娜購地案以及與南方鄰居墨西哥的戰爭也為美國增地不少。

土地資源如此豐富,傲嬌的種植園主們連輪作都懶得搞了,原先的土地如果地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就直接買一塊從未開墾過的新地。在這龐大的土地儲備的背後,有着印第安人的血淚,有着墨西哥人的屈辱,也有着法國人的懊悔。

第二,可以獲得廉價的勞動力。

儘管軋棉機大大提高了棉花生產效率,但是棉花產業仍然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棉花的種植到採摘到軋製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美國在這方面同樣條件優越,由於奴隸貿易的存在,美國可以方便地從非洲獲得大量的奴隸勞動力,這也使得其他國家的棉花很難與美國競爭——還有比奴隸成本更低的勞動力嗎?

有了這兩個條件,美國棉花制霸全世界也就順理成章了,在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860年,美國的棉花產量佔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非洲奴隸被“喜愛”的N個理由

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北美本土的印第安人的數量仍然比較可觀,美國人為何要捨近求遠去非洲抓奴隸呢?這份教學資料是這麼介紹的。下面這部分,龍馬君將盡量直譯。

被奴役的非洲人習慣在棉花種植園工作。

雖然有美洲原住民,但是他們沒有被奴役,離家又相對近,因而很容易逃脱。此外,他們還有盟友可以和美國奴隸主作戰(美國建國初期,印第安人常常聯合法國人、英國人或者墨西哥人和美國人作對)。

非洲奴隸體魄強健,生病的可能性較小。

非洲奴隸逃離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他們不熟悉這片土地,也沒有盟友。

白人喜歡他們明顯的膚色(非洲奴隸膚色辨識度高,在白人中非常顯眼,很難逃脱)。

當然,最重要的,非洲奴隸所提供的勞動力非常廉價,美國奴隸主只要提供食物和住所就可以了。此外,被奴役的非洲女奴所生的子女也是合法的奴隸,這就使得非洲奴隸可以像牲口一樣繁殖,為奴隸主提供一種長期免費的代代相傳的勞動力。

畢竟,奴隸嘛,怎麼樣都行。

四、早就被禁止的奴隸貿易

1790年至1859年的70年間,美國人僅僅從弗吉尼亞州向南方各州就出售了150萬奴隸,奴隸貿易四百年間,被運到美國的非洲奴隸更是不可計數。

在奴隸主的鞭打下,奴隸們每天要採摘200磅棉花,所得到的只是最基本的食物,白天的勞作結束後,他們還得在自己的小片土地上繼續勞作,以獲得額外的食物來源。如果試圖逃跑,他們可能被扔進河裏。

他們也沒有婚姻自由,儘管多數奴隸建立了長期的婚姻關係,但是多達三分之一的奴隸婚姻被打破。一旦奴隸夫妻中的一人被轉賣,婚姻關係也就只能結束了。

這一切似乎在美國習以為常,然而早在1808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廢止國際奴隸貿易的法案,禁止美國從國外輸入奴隸。

這一法案雖然沒有徹底禁止奴隸制,但是卻切斷了奴隸的來源,如果真正執行,奴隸制度就會在美國自然消亡,南北戰爭也不會爆發。可惜,在利潤的刺激下,這一法案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廢紙。

五、美國北方可不是“無辜”的

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奴隸制只存在於美國南方,這不假,但是,您如果以為美國北方是無辜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奴隸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棉花產業不僅為美國南方帶來了繁榮,也為美國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工業革命的前期,棉紡織業幾乎是工業的同義詞,南方奴隸們生產的棉花為美國北方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必須的原材料。同時,北方的保險商和運輸商也參與到了南方的棉花生產之中,為南方奴隸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十九世紀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崛起,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罪惡的棉花產業發揮了關鍵作用。

瞭解了這些,對於美國的有些做法,您也就明瞭其矛盾所在了。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想要原版資料的讀者老爺,請在關注後私信龍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