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戰果最大、戰鬥最激烈、過程最複雜、對手最強悍、以少勝多的大決戰。淮海戰役的緣起、發生、發展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
早在1947年末,解放戰爭進入由相持向反攻發展的階段。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取得了多次戰役戰鬥的勝利,總兵力也達到了200多萬人,但仍少於國軍的300多萬人。在中原戰場,華野外線兵團有一半絕對主力北渡黃河在濮陽休整,為中央繼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的第二個千里大躍進:南渡長江躍進閩浙贛做準備。
當時遠在西北的毛週中央(此時劉少奇和朱德已到河北阜平城南莊組建中央工委)的考慮是:要打破戰爭僵局,就要向國軍深遠後方出擊,爭取將中原戰場的國軍主力多吸引跟隨南下,以便中原騰出手來打勝仗,也便於我根據地休養生息。這樣,華野精鋭的第1兵團就被選為渡江南下閩浙贛的執行者,而華野副司令粟裕就是中央選定的執行這一戰略任務的指揮者。
如何才能打勝仗呢?基本的要求,就是對戰的時候,己方得有火力優勢(一次齊射火力)。這個火力優勢,不是簡單地指人馬多、武器好、裝備強,而是指對戰的時候,己方能有效殺傷對方的火力有優勢。不然即使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和火力,被劣勢敵人偷襲了來不及用上多少,也可能失敗,或者雖然總體人數裝備等佔優,但局部卻搞成了劣勢,也很可能招致失敗。這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機會所在。
而中央估計的會吸引國軍二三十個旅尤其是其幾大主力尾隨南下,因國軍主力是重裝備部隊,不適合江南的水網地帶運動,所以預計也會難以調動。如果不能調動國軍幾大主力如第5軍、整編第11師等下江南,中原戰場還是難以澄清,因華野第1兵團一抽調南下,中原我方就更加劣勢。
9月24日,濟南戰役尚未結束時,粟裕鑑於徐州國軍遲遲不敢北援濟南,估計其應為避免在不利條件下決戰,這表明我發起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向中央提出了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以主力向海州、連雲港、兩淮(淮陰、淮安)地區進攻,為中原決戰準備戰場。後人多把此建議稱作“小淮海”。
後經華野與中央多次電文往來磋商,陳毅、鄧小平隨同陳謝兵團指揮部行動,率領中野部隊4個縱隊進至靠近淮海戰場的位置,中央要求中野配合華野的淮海戰役作戰,粟裕隨即建議整個戰役由陳鄧指揮,但陳鄧以電台溝通不便為由,建議中央多直接指揮華野。
11月3日,尚在豫西的劉伯承致電陳鄧並粟裕和中央,提出中野配合華野淮海戰役作戰的構想,指出陳鄧此前的4個方案頭緒太多,關鍵之處應為截斷津浦線徐宿段。
鑑於國軍徐州"剿總"收縮防守的意圖,為抓住西撤的黃百韜兵團,粟裕於11月6日命令華野提前全線出擊,淮海戰役正式打響。
這時,解放戰爭的形勢起了較大的變化,10月起東野開始進行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東北全境解放。
南面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也北上救援,粟裕派華野6縱同地方武裝一起阻擊。
11月22日,華野全殲了黃百韜兵團5個軍10餘萬人,擊斃兵團司令黃百韜,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徐州的杜聿明集團鑑於黃百韜兵團覆滅,便向蔣介石建議撤離徐州,向西繞道永城南下,救援黃維兵團,並不按其國防部所擬定的走兩淮地區南下。中央收到的情報是國軍國防部的計劃,故告知粟裕注意防止杜聿明集團往東南下兩淮,或走連雲港海運撤走。
而粟裕根據戰場實際、交通便利等情況,判斷杜聿明走連雲港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無法短時間蒐集足夠的船隻。如走兩淮,因多是水網地帶,且是老區,會走不快,能追上。最有可能向西繞道永城南下救援黃維,這也是對華野和中原威脅最大的。所以粟裕佈置重兵在徐州以南徐蚌線兩側,既防止杜聿明集團沿津浦路南下救援黃維,又可兼顧東西。
果不其然,11月30日杜聿明集團3個兵團撤離徐州,向西奔向永城。粟裕立即安排徐州南面7個縱隊平行和超越追擊,又鑑於南面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怕被圍殲而縮回淮河以南的情況,從南線抽調擬圍殲李劉兵團的3個縱隊加入追擊,終於將杜聿明3個兵團合圍在陳官莊。至此,淮海戰役大局已定,勝券在握。
為了儘快解決黃維兵團,粟裕向中野劉陳鄧提出:可以抽調幾個縱隊加入攻殲黃維兵團,隨後依據中野劉陳鄧的請求,安排參謀長陳士榘率2個縱隊和炮兵縱隊一部南下支援中野。
12月15日,中野在劉伯承、鄧XP和陳毅統一指揮下,在華野4個步兵縱隊、特種兵縱隊一部的參與下,以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擔任雙堆集總攻總指揮,一舉全殲了黃維兵團,殲敵10餘萬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
12月17日,於戰役發起10天后成立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第一次在華野指揮部會合,討論渡江作戰問題。會後劉伯承、陳毅前往中央開會,彙報渡江作戰構想,鄧小平留中野寫攻打黃維兵團的總結,粟裕在野司指揮圍困及隨後的殲滅杜聿明集團。
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40萬人和中原野戰軍20萬人參戰,面對國軍8個兵團、4個綏靖區共80萬人,一舉殲滅其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相當於方面軍指揮部)、5個主力兵團、1個綏靖區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55.5萬餘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其中粟裕指揮華野16個縱隊參戰,直接殲滅國軍4個兵團、起義1個兵團,共44萬餘人。
淮海戰役中,無論從戰役的構思、設想、計劃、準備、建議統一指揮,還是抓住戰機發起戰役、建議小淮海變成大決戰,以4個兵團應對敵6個兵團殲滅黃百韜兵團,協助殲滅黃維兵團,正確判斷撤逃方向併成功合圍杜聿明集團,以及最後全殲杜聿明集團,粟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毛主席的貼身衞士李銀橋回憶説:淮海戰役,主席説“粟裕立了第一功”。